天津《小说月报》编辑部编辑邱钦雨
《驮着魂灵的马》开拓了我的文学疆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2024年7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共有25部作品和5名译者获奖。其中,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娜仁高娃中短篇小说集《驮着魂灵的马》荣获本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奖。
作为《驮着魂灵的马》的责任编辑,《小说月报》编辑部编辑邱钦雨回想这部作品集的编辑历程,诸多片段依然记忆犹新。2022年,刚进入《小说月报》编辑部半年的她,接到了在她看来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编辑出版蒙古族作家娜仁高娃的这部小说集,“这是我工作三年来第一次编辑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与《小说月报》执行主编徐福伟老师和编辑部齐红霞老师的交谈中,得知《小说月报》编辑部从2021年起就一直在关注这位作者。《小说月报》2021年第5期选载了她的短篇小说《驮着魂灵的马》,此后她的更多作品陆续发表,编辑部也被她的文字及作品内核深深打动,并决定为她出一本作品集。”
带着幸运、挑战与好奇,邱钦雨开始了与娜仁高娃老师的交流。2024年,她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作者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她对作品集收录作品的挑选极为严格,每一篇都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起初我们计划收录17篇作品,包括她6篇未发表的和2篇仍在创作中的心血之作。”邱钦雨表示,随着娜仁老师创作的延展以及她对这些作品了解的深入,该书收录篇目先后经历三次变更才确定了最终的入选篇目,“精选的这15篇作品能够充分体现作者风格与写作主题的作品,也是一直萦绕在我2024年心头的文字。”邱钦雨回忆,她和作者的沟通主要在微信上进行,虽然隔着屏幕,却也总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作者身上的那份沉静与内敛的性情与邱钦雨手中编辑的书稿合二为一了。
“这部作品集最初拟定的名字是‘野地歌’,源自书中收录的一篇同名作品。而在对比最终收录的全部作品后,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提议,将书名更改为‘驮着魂灵的马’。”邱钦雨表示,这样的改动更符合整部作品集的特质,同时也是《小说月报》与作者的缘起。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娜仁高娃的认可,同名短篇也被放在了作品集的首篇。“在确定15篇作品的编排顺序时,我并没有完全依照作品的发表时间进行排列。我期望将自己初读娜仁老师作品时的感受传递给读者,因此在作品集中将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穿插安排,让读者能够在中短篇的交错中得到片刻的休憩,从而更有节奏地阅读和思考,更快地融入娜仁老师的文学世界。”邱钦雨觉得自己2024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有这样温暖人心的文字相伴,更让她自豪的是,这些文字汇聚成册,在2024年与广大读者相遇。
《驮着魂灵的马》收录的15个中短篇小说,多以作者娜仁高娃的家乡——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中的“沙窝地”为背景,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故事。“娜仁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蒙古族作家,家乡的草原与沙漠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对象。”2024年夏天,邱钦雨也去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面对广袤的草原和无垠的沙漠,她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感情,对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也多了一份理解,“编辑过程中,娜仁老师笔下的故乡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打破了我对草原的固有印象——草原并不都是绿波滚滚、淡雅清新的,它也可能是干涸的、贫瘠的,甚至可能有洪水和冰雹。沙窝地的自然环境年复一年地挑战着当地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显得尤为艰难,心态也容易变得钝化、木然和苍老。然而,正如娜仁老师所说,沙窝地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份热爱与追求体现在娜仁老师笔下细腻的、草原所独有的景色和风物中,体现在作品人物与自然的互动、依存与共生里。”
邱钦雨还参与了《驮着魂灵的马》一书的封面设计和讨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总觉得娜仁老师的书写是克制的,并不刻意追求激烈的情节冲突和戏剧化效果,而是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挖和表达。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封面。”邱钦雨介绍,《驮着魂灵的马》的封面上,书名采用黑色字体,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庄重且神秘,棕色作为封面的主色调,同时整个画面的中央部分并未完全留白,而是以色彩的渐变来表现风的痕迹,试图营造出沙窝地寂静、荒凉但又不失坚韧和生命力的氛围,丰富读者对草原的印象,“至于‘驮着魂灵的马’这一意象,我们选择用一种并不完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与大地的深沉、厚重形成鲜明对比,与作品集的深层含义相契合。”邱钦雨表示,这种色彩基调传递出的力量感,承载着她在2024年获得的一份新的感悟,也开拓了她个人文学世界的疆域。
“《驮着魂灵的马》这部作品集,是娜仁老师多年创作心血的结晶,承载着她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对草原文化的独特诠释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挖掘与思考。2024年,这部作品顺利出版,而我很荣幸地成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也希望2025年有更多的人走进这个文学世界,感受书中文字带来的生命力。”邱钦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