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东方美学新表达

作者:本报记者 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8

  “如果你软弱、停滞、迷茫、困囿、抑郁,真的推荐。不变革就灭亡,这是我从中学到的,也是源源不断的力量。”

  “开篇的两集不仅初步构建了宏大的世界观,精湛的3D建模技术让场景和人物都显得尤为细腻。”

  “从衣着相貌到性格特质,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独具魅力,让人过目难忘。”

  ……

  在网络动画《牧神记》的评论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来自观众的诸多好评。这部由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玄机科技联合出品的网络动画自开播以来,迅速登上B站国创榜、热门榜、战斗榜、热血榜等榜单TOP1,订阅追番新增人数超160万人次,作品播放量突破1.4亿次,更连续多周蝉联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的动画番剧周榜冠军。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粉丝自发制作《牧神记》动画相关二创视频、资讯剪辑等,全网曝光量近3亿。目前,《牧神记》的B站评分为9.7。

  国风动画彰显深广内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价值体系相融合,创造出拥有独特魅力的国风动画,《牧神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故事从一个神秘的村庄“残老村”开始,围绕着主角秦牧与残老村九位身怀绝技但残弱的老人展开。秦牧天生凡体,本没有修炼的可能性,但老人们激励秦牧继续修炼,秦牧最终从一个普通少年逐渐成长为带领天下的领袖,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以弱胜强、逆袭成长的传统叙事模式。

  秦牧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段年少成名的冒险,还是他与命运斗争、找到自我的情感探索。秦牧的凡人背景与其“升级打怪”的成长路线,使得故事更具普遍性,能够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观众期待看到这样的“励志英雄”,他们面对命运的不公与挑战,始终坚持自我,最终获得成功。

  在整体叙事上,《牧神记》内涵的广度和深度是这部动画的一大亮点。《牧神记》更加注重展现人的能力,重视人的作用。秦牧代表着“人”,故事集中展示了一个“人”如何获得力量与认可的过程。《牧神记》导演沈乐平表示,在这个故事中,无论是“天外有天、天外依然有天”的世界观,还是对美与丑、正与邪的叩问,抑或是古与今的高下优劣之辩,都打破了传统的固有印象,以一种“隐”的方式,将相关理念融入故事线内,让观众的视角跟着秦牧成长的脚步走进深层的思考。

  小说《牧神记》并非通过戏剧张力十足的情节吸引读者快速进入剧情,而是从外貌异于常人的九老所在地缓慢引入,这对动画改编来说是较大的挑战。沈乐平表示,《牧神记》特别为每位老人都设计了他们年轻时的造型,一方面可以展示出他们最风华正茂的形象,另一方面,曾经的风华正茂和现在的残老形象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可以令观众感受到老人身体上虽有“残”或风华不再,但他们斗志却从未消磨。“这样一来,老人们的形象反而更加立体,他们的故事也更让人印象深刻。”沈乐平说。

  传统文化注入虚拟世界

  《牧神记》改编自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小说作者宅猪同名网络小说,从文字到画面的转变,需要主创团队对原小说有着充分理解,并进行艺术化改编,既要保留原小说的精髓,也要展现出极佳的视觉效果。

  要呈现一个广袤丰富的大墟世界,场景、时空、美术风格等,都是制作上的“八十一难”。正是一个个重要的元素设计,串联起秦牧的成长。在视觉呈现方面,《牧神记》力求将国风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

  小说《牧神记》中出现了很多宏大广阔的场景,因为涉及到多个时代的变迁交替,所以动画《牧神记》在这方面的场景表现非常注重还原原著世界观。动画《牧神记》前期的主舞台是昏暗诡谲的大墟,在此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特色和特殊的视觉定位,团队称之为“暗黑国风”,其中诸如残老村、奶奶庙、海眼龙王、镇央宫等重要场景,皆融合了这种设计理念。

  大墟的独特美术风格融合了很多东方传统元素。其中,秦牧从小长大的地方——残老村,在设计时就参考了良渚文化发源地的地理环境,房屋的造型参考了良渚古城建筑的一些茅草结构。祭坛的主体造型材质与花纹参考良渚文化的玉琮,整个玉琮祭坛置于水流书卷之上,形似泉眼,寓意良渚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祭坛空间以山水为画面为主要设计点,动画中水流书卷在空中垂下,象征良渚文化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此外,团队结合现实中的民俗文化,在设计前做了一番思考,以一种并不“生搬硬套”的方式设计出对应的造型和细节。沈乐平介绍,这类设计在九老和秦牧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塑造九老之一的司婆婆年轻版造型时,就大胆借鉴了苏绣,通过生动还原苏绣的华美和细腻,呈现出了司婆婆年轻时的风华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