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中的文学尺度

作者:文学评论家 马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6


  当代历史记录了社会的文明进程,文学的职责在于还原历史的皱褶。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历史是文明的进程,是思想知识的积累,是精神视野的开拓和提升,也是文学表达的尺度。

  王蒙以自己在伊犁的亲身经历创作的《在伊犁》是一部情感浓郁的乡村笔记,全书共收入《哦,穆罕默德·阿麦德》等9篇作品,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此次重新出版的《在伊犁》,对首版进行了重新编辑修订,特别恢复了后续版本没有使用的代序《故乡行——重返巴彦岱》一文。作品展现了伊犁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记录了王蒙在伊犁的生活趣事和感悟,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在这部作品中,王蒙有意回避职业的文学技巧,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出让人哭笑不得的穆罕默德·阿麦德、野心勃勃的依斯麻尔、智慧老者穆敏老爹、热烈淳朴的爱弥拉姑娘等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对伊犁河、雪景等描写视角别致,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一方土地和人民的真情实感。

  王安忆新作《儿女风云录》以上海“老爷叔”瑟为主角,讲述了其起伏跌宕的一生。小说还刻画了阿郭、阿陆头、柯柯等人物,其命运与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上海几十年来的社会生活画卷。书中穿插大量上海本土文化和市井风貌,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刻反映了上海的城市性格与气质。《儿女风云录》在世事更迭,苍青覆苔的故物故人故事里,既散发着历史的余温,也回荡着现实的心跳;既触摸到老上海的往事旧梦,也感觉到新上海的未来可期。

  邱华栋的短篇小说集《河马按摩师》收录了作者20世纪80年代至今创作的16篇作品。这部作品集贯穿人与自然的主题,讲述了非洲草原上野生动物保护(《河马按摩师》)、人与海洋生物的亲切互动(《唯有大海不悲伤》)、草原牧民与汗血宝马见证祖先荣耀(《汗血马奔向太阳》)、昆仑山猎人与雪豹相伴而生(《雪豹的足音》)等有趣而生动的故事。这显然是作者有意识的拓展人文视野,探索文学表达疆域,向大自然进发,走向人与自然和谐互动之旅。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是村上春树时别六年的新长篇小说。“不确定的墙”本身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表述,相比影子,小说对墙直接进行的描述其实不多,而“我”如何找回自身的另一半,才是作品的叙事核心。密不透风的小城宛如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幻不定的高墙也是我们内心的高墙。其实所谓高墙不过是内心的恐惧,用什么来克服它呢?村上春树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相信。墙内与墙外,孰为真实孰为虚幻已经分不清了,哪个是“我”的本体哪个是影子也无从知晓。但确定的是,“我”的本体与影子必然合为一体,那才是完整的“我”,尽管具有强烈的不完美性。因此,村上春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特意写道:“博尔赫斯言,一个作家一生能真诚讲述的故事数量是有限的。我们不过是把为数有限的这些主题,千方百计地改头换面,改写成种种不同的形态而已——也许不妨如此直言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