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

着力培养跨界融合复合创新人才

作者:本报记者 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26

  青年教师在“磨课”过程中提升授课水平、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研讨会、新传学子参加“研学行”团队、联合打造“校媒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自成立以来,聚焦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和育人体制机制,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日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

  探索多形式培养模式

  学院构建以出版学为内核、“出版+技术+管理+艺术”交叉融合的“核—壳结构学科群”,逐渐形成了师生与行业互动、学科与专业互动、校内与校外互动的模式。

  陈丹向记者介绍道,学院加强了与知名出版集团、印刷企业等合作力度,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同建实践基地。如与韬奋基金会强化“韬奋班”引领效果,与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持续增强“毕昇班”的实践操作能力,与黑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持续增强“志兴班”行业服务能力,与童趣出版研究院等知名出版机构合作,不断探索“双证式”“订单式”“产学研互动式”等培养模式。

  陈丹告诉记者,学院还建立并完善常态化教师教学培训体系,构建与一流本科课程相匹配的前瞻化、系统化、全员化的教育教学培训体系。同时,通过评价体系引导教师专业能力方向。如采取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定性定量结合、内部外部协同的评价体系。

  今年10月底,学院还通过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强化了“全员育人”意识、“质量共同体”意识、“持续改进”意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行业满意度是一种相互支撑的关系。”陈丹坦言,学院每年都会跟踪毕业生行业发展,以衡量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长期效果,同时学院还密切关注行业反馈满意度,如与北京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实时反馈行业满意度,以此了解新模式是否符合行业需求,从而评估其长期效果。

  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面对百年变局、多元思潮、复杂格局,课程思政“讲道理”是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学院善用红色资源,将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门门有思政”“内容有道理”“课堂有落点”,逐步形成集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总体要求,并将具体思政目标分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实践。

  如在中法大学旧址开展红色新闻现场教学,借力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红色新闻传播教育……在“走出去+请进来”校地联动的过程中,学院不断丰富和提高思政育人的能力和效果。

  此外,学院还通过“百馆·千书·万文”红色出版教育实践活动、“京沪红色出版双城记”等特色实践育人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出版传媒行业,挖掘红色史料,撰写感悟,提升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在挖掘出版文化方面,已经逐渐形成品牌。”陈丹说,学院以红色出版为主题打造系列学生服务首都实践项目,“百馆·千书·万文”红色出版教育实践活动获2023年首都“挑战杯”红色赛道特等奖;“京沪红色出版双城记”实践育人项目获2023年“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以书载道 立德树人”“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等育人项目获评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首都大学生思政工作实效奖;红色1+1项目连续4年受北京市表彰。

  “学院将进一步以红色出版理论武装学生,将‘出版报国’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挖掘红色出版人物、机构、报刊背后的文化内涵,积极弘扬韬奋精神,以‘进历史、进经典、进行业、进校园、进课堂’深化韬奋精神内涵,打造‘勤学韬奋’‘情怀韬奋’,引导学生在‘读书、品书、做书、传书’中锻造出版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为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陈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