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解答关于三峡工程的三个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22
作为研究水资源的学者,我经常会被人问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修三峡工程?”我想,提到三峡工程,首先就必须提到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水有着极其朴素而真挚的感情,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之一。但遗憾的是,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不仅水量南多北少,还深受大陆季风气候影响,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而到了枯水期,即使把河道的水全部抽干,也不足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面对这种基本国情,修建以水库大坝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一方面可以减少汛期的洪涝灾害;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增加枯水期的水资源供给。就这个层面来说,修建三峡工程,并不是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而是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改善川江航运,开发三峡水力发电的设想,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滥觞。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了在三峡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以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治本”方案,此后修建三峡工程上升到国家规划高度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以郑守仁院士为代表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三峡工程终于“横空出世”,实现了当初“高峡出平湖”的建设构想。
三峡工程到底安全不安全?就三峡大坝自身而言,安全性没有任何问题。第一,从设计理念来说,大坝本身是按照能抵御“万年一遇”的超大洪水而设计。有水文证据可推演的长江历史最大洪水发生在1870年,洪峰流量高达10.5万立方米每秒,而三峡大坝的安全标准按抵御“万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设计。第二,这本书里也着重讲到了,就是从工程构造来说,三峡大坝是混凝土重力坝,是最结实的坝型,不仅不怕长期浸水,其抗压能力反而会在100年内水越泡越强。实测结果也表明,已经蓄水20年的三峡大坝,目前的混凝土抗压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设计标准。混凝土重力坝不怕洪水漫顶,加上还有23个泄洪深孔和22个泄洪表孔,有超强泄洪能力,就更不怕超大洪水的来袭了。第三,从实际运用来说,从本世纪初开始蓄水以来,三峡工程已经累计拦洪近70次,今年还成功抵御长江3次编号洪水,充分发挥了“大国重器”的防洪作用,枢纽工程各建筑物、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经受住了全面考验,就这个情况而言,三峡工程的安全性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了什么?单就流域的发展来说,三峡工程为长江流域的发展赋能。长江流域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这样广阔的流域面积,也让长江的治理、开发、保护从古至今都是国之要事。首先,三峡工程让长江的生态保护进入了新阶段。生态系统是地球的第一大生产力,也是发展的本底,保护好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对发展的巨大贡献。保护和发展不能对立起来,一定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强化保护。《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一书中,就专门分析了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包括水环境保护在内的一系列相应对策,为我们更好地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更多理论参考。其次,三峡工程的建设,也让我们进入了清洁能源的新时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不断调整能源结构,是推动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水电正是其中最基础的能源形式。相对于风电、光伏等其他绿色能源,水电在1分钟内即可实现从零出力到满负荷的全过程,具有调节性强、出力稳定、开发技术成熟等综合优势。长江流域有着丰沛的水力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库,打造以水电开发为基础、风光水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对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三峡工程的建设,让长江成为了真正实现江河安澜的黄金水道,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我曾经说,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根扁担,那么湖北正好位于“扁担”的正中央。结合今天来说的话,三峡工程正好是这个正中央的支点。正是这个支点,让长江上中下游实现了“一肩挑”,为推进长江流域的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安全基础,提供了包括能源在内的多重保障以及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今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将迎来开工建设30周年,《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出版无疑是一份重要献礼。我希望以图书首发为契机,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凝结了几代人心血和智慧的“大国重器”,去更好地保护、利用好三峡工程,让三峡工程能够真正实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继续为国家和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