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者全面了解三峡工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22
历时8年前瞻谋划与精心编写的《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终于出版面世。作为本书作者代表之一,我谨向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今年是三峡工程主体工程正式开工30周年。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空前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集全国科技力量,经过40多年的科学论证,攻克了前期项目论证阶段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在长达20年的三峡工程建设时期,数以万计的三峡工程建设者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超凡的勇气、卓越的才华,破解了大江截流及深水围堰施工、高坝筑坝技术、大型通航建筑物技术、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和超高压输变电装备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并牢牢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使我国在水利水电科技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三峡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自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水库累计拦洪近70次,拦洪总量超过2200亿立方米;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17000亿千瓦时;三峡船闸累计运行超过20万闸次,过闸货运量近21亿吨;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超2400天,补水总量超3400亿立方米;库区珍稀动植物种群资源不断扩大。可以自豪地说,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效益显著,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们始终铭记在心。三峡工程创下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等112项世界之最,以及934项发明专利。这些伟大成就,是几代水利科技工作者不懈探索、不断创新的成果。作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竭尽所能把在建设三峡工程中创新和积累的关键核心技术、宝贵经验进行全面系统整理,郑重地记录、保留并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编写该书的使命和初心所在。
着手编写这本书,始于2015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验收之后。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一大批领导、专家和同仁的倾心帮助和大力支持,上百名技术专家参与到编写工作中来,有德高望重的院士,有承上启下的行业专家,还有精力充沛的年轻一代。他们有的直接参与编写,有的为本书提供相关资料并给予指导,有的参与审稿和校对工作……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就不会有这本书的丰硕成果。
此时此刻,我深情缅怀我的恩师郑守仁院士,他是三峡工程总设计师,是本书最重要的发起人和组稿人。郑守仁院士坚守三峡工地26年,以工地为家,见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带领团队攻克了大江截流、高坝浇筑等一道道技术难关,他的崇高品质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水利人。这本书,是郑守仁院士留给我们的智慧集成。2015年,他就开始着手本书的编写,亲自梳理、归纳、总结了大量资料,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2019年,他病重住院,躺在病床上最挂念的是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的事儿,还有该书的编写情况。2019年底和2020年1月,我两次去探望,十分虚弱的他总是谈及这本书,再三嘱咐我一定要将这本书尽快编撰好。恩师离开我4年了,如今该书顺利出版,我想这是对恩师最好的慰藉。
本书全面回顾了三峡工程的研究论证、勘测设计和建设历程,介绍了枢纽工程布置和运行情况,对大坝、电站厂房、船闸、升船机等各建筑物、机电设备和施工方面的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实践和运行检验,包括高水头超大泄量泄洪消能,坝体大孔口结构设计及封堵,浅埋超大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控制,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及安装,大型船闸通航水力学及输水系统,齿轮齿条全平衡式升船机,大流量深水河道截流及深水高土石围堰、大坝混凝土高强度施工及温控防裂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书中还分析评述了水库移民、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长期运用、人防安全、优化调度等备受关注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及实施效果,力求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三峡工程这一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典范的全貌,能让读者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重点技术难题及其解决过程,更为水利水电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力传承与开拓创新。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凝结了无数三峡工程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更是老一辈专家留给后续科技工作者的宝贵知识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水利水电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