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戴假发的人》:
荒诞故事串起“双面”人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20
11月16日全国上映的电影《戴假发的人》,此前每放出一版预告,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并引发疑问。影片中的父子关系为何如此紧张?孟中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那顶假发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重重疑问为影片蒙上厚厚的悬疑色彩。
电影《戴假发的人》由董越编剧、导演,黄晓明、王影璐领衔主演,李丛喜、黄璐主演。这部影片和董越导演的首部长篇电影《暴雪将至》一样以犯罪类型为切口,揭示人性的复杂。
真实故事改编激发情感共鸣
电影《戴假发的人》的故事是新颖有趣的,影片聚焦受困于家庭出身的孟中,他经历多次法考失利的坎坷,苦苦寻求出路无望,心底藏着对成功的渴求,也藏着隐秘的家庭创伤。一次意外的碰撞点燃罪恶,从此善恶交锋,他的内心再无平息。多年后功成名就的他,选择做公益律师帮助弱势群体,借此寻求内心的安慰。电影通过孟中这一角色,展现人性的复杂纠结。
影片中,黄晓明饰演的主人公孟中成长于底层家庭,父亲将振兴家族的重任寄托在孟中身上,他后来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并非全部出于本心,而是大半来源于父亲的期望。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孟中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多疑”及“纠结不安”的复杂性格。
身处当下的社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孟中的影子。电影《戴假发的人》改编自真实故事,董越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故事源于自己一位朋友的真实经历,唤醒了自己某些青春挣扎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末的年轻人,未来可选择的路有限,努力考试、多次考试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迷茫,影片中的孟中也是如此。”
影片中,戴假发的人究竟是死是活?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过错?这成为了孟中的心魔。四次法考上岸的孟中成为一名公益律师,熟读法律条文,为底层群体的权益四处奔走。这样的身份设定,让更多观众对于“一念两面,善恶共存”“作恶亦行善,救人也杀人”有了更多思考。董越表示,公益律师的身份设定,让孟中的负罪感更加强烈,明显的对比也让影片整体有了更多的戏剧冲突和探讨空间。
电影从片名开始便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董越认为,影片中的假发是很有代表性的,“假发是中年男人用来掩盖‘自我缺陷’的一种手段,一种想继续驻留在‘青春’的想象,充满着中年焦虑的意味。”董越对为何选择假发作为影片的“麦格芬”有着自己的思考。
复杂性格塑造扩充探讨空间
影片在悬疑犯罪的类型中融入了很多当下比较热门的社会议题。董越表示,影片中展现的很多议题其实是“烟雾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家庭出身对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出来。
影片中,在上世纪90年代,没有家底、没有妻儿、没有工作的“三无”青年孟中试图依靠考试逆天改命。面对社会的欺辱忽视、原生家庭的残酷创伤,孟中始终沉默忍耐,直到三度法考落榜的现实终于让他彻底爆发。电影在悬疑、犯罪、背叛、欺骗的外衣之下,探寻人在面对真实内心时的挣扎,讨论人性的复杂,同时也成功将“底层人物向上生长的艰辛”这个深层议题展现在观众面前,“一生挣扎上岸的当代青年”这个在时下具有普遍性的话题也在这个故事中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
在谈及孟中这个角色时,董越表示,孟中这个角色对演员的内心体验要求很高,除了需要表演技巧,更多依赖生活经历和生命感受。为此黄晓明做了大量生活观察工作,在人物所处的真实环境中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此外,董越也在选择群演、服装道具等环节精益求精,力求每一处细节都与时代背景相符。对此他表示,高质量的画面细节能够更好地表达电影主题。《戴假发的人》通过描绘一个普通人荒诞离奇的命运,探讨人性的晦涩和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