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剧名作到银幕佳片,《只此青绿》——

打造戏剧与电影双赢新样本

作者:本报记者 孟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20

  今年国庆档期间,由舞剧改编的电影《只此青绿》在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口碑佳作,豆瓣评分高达8.0分。而早在2021年,舞剧《只此青绿》便已亮相舞台,其线下演出的足迹遍布众多城市,至今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毕竟珠玉在前,因看过舞剧《只此青绿》而先入为主的观众,对电影版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无论如何,从舞台上的人气之作,到如今银幕上的口碑之作,这一转变所掀起的热潮,正逐渐形成一种不断扩散并影响深远的文艺趋势。

  一一再现经典片段

  戏剧艺术先于电影诞生,并滋养着电影艺术。戏剧学者董建在其著作《戏剧与时代》中提到,“电影在成长过程中,从戏剧得到的滋养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戏剧改编成电影并非新奇之举。早在1950年,电影《我这一辈子》就改编自老舍所著的同名经典话剧。之后,《茶馆》《骆驼祥子》《月牙儿》《离婚》等话剧也都被改编成了电影。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赖声川编导的同名话剧电影《暗恋桃花源》,不仅保留了话剧的精髓,还通过电影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创新和升华。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也以影像为媒介,用多层级的空间叙事和饱满强烈的视听效果,讲述了有关信仰与牺牲的感人故事。

  此次,电影《只此青绿》的内容也以舞剧为蓝本,由原班人马与多位优秀电影人携手精心雕琢而成。影片在“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原有章节基础上,新增了“初见、听雨、青绿、苦思”等篇章,通过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的“穿越”之旅,以“展卷人”的视角,带领观众见证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整部影片89分钟,仍然以舞蹈作为主要表演形式,没有台词辅助,仅靠肢体语言与音乐结合来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舞剧中的经典片段,在银幕上能够更近距离地一一再现。演员们传达情感的方式不再只有肢体语言,还包括他们的面部特写表情,甚至是少年王希孟眼角滑落的泪水。此外,为了在大银幕上生动再现历史瞬间,电影主创团队在服装与妆发设计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电影中的一帧一画都散发着东方气韵。

  平衡原作与观众口碑

  电影《只此青绿》在初次登上大银幕之际,便收获了非同凡响的支持与赞誉。这份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其本就名声在外的舞剧基础。近3年来,该舞剧通过巡演累积了大量的忠实粉丝,也沉淀了良好的口碑,为电影的推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影在改编过程中,不仅保留了舞剧的核心元素和艺术精髓,还加入了新的创意和元素,以适应电影这一不同媒介的叙事需求。从市场角度来看,电影《只此青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作为经典戏剧作品自带的IP属性。尽管舞剧《只此青绿》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巡演,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剧场容量,能够亲临现场的观众依然有限。在电影《只此青绿》全球首映礼上,导演周莉亚说:“舞剧剧场有它的局限,电影帮我们去到了舞剧没有办法去到的地方,去到全国各地,去到世界各地。”可以说,电影的推出弥补了舞剧受限于舞台这一遗憾,它以一种更加亲民和普及的方式,将这部优秀的作品带到了更多观众的面前,人们能够以两位数的价格享受到顶级的舞剧表演。

  但也有一部分舞剧的观众对电影的评价是略感失望。有一种观点认为,电影的场景与特效不尽如人意,剪辑碎片化了舞蹈,和现场的震撼程度无法相比。“电影中的几个运镜甚至没有把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拍完整,最华彩的舞蹈片段也没有完整保留,虽说瑕不掩瑜,但着实可惜。”有网友如此评价。对此,导演周莉亚、韩真都表示“电影确实是遗憾的艺术”,无法完整呈现每一位舞者,也无法保留每一个镜头。总的来说,舞剧版和电影版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毕竟一个是舞台艺术,另一个是镜头艺术。但它们作为艺术的不同呈现方式,既能独立存在与发展,又能相互赋能和支持。

  不同艺术门类巧妙融合

  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电影最终呈现出了怎样的效果,对于许多观众来说,都有可以精进提升的空间。电影《只此青绿》无疑是艺术领域的创新,它不仅在舞蹈界掀起了波澜,也在电影艺术领域开辟了新的探索方向。近年来,除了《只此青绿》,还有许多受欢迎的舞台作品也在不断尝试“破圈”,走上银幕。

  相比传统剧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拥有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戏剧可以为电影提供素材,电影可以从戏剧中寻找灵感。广受观众喜爱且经久不衰、反复上演的戏剧剧本,相较于那些仓促完成、缺乏深度打磨的速成剧本,往往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更持久的吸引力。例如,《夏洛特烦恼》《恶棍天使》《分手大师》《隐婚男女》《驴得水》等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佳绩。此外,戏剧这种形式也能够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电影创作中,从而塑造出电影独有的艺术特质。

  电影同样能够回馈戏剧领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打破戏剧舞台的空间限制。在国外,有很多由电影改编成音乐剧的成功案例,例如世界著名音乐剧《悲惨世界》,就是在同名电影的基础上改编而来,到现在已演出近40年,仍久盛不衰。在国内,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改编自同名经典电影,以新的舞台形式重现了经典的爱国主义故事;音乐剧《钢的琴》亦改编自同名电影,以身体的律动表现人物鲜活的个性与生命,以顿挫有力的舞蹈刻画出质朴的人物形象,大受观众欢迎。

  在艺术创作中,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戏剧与电影如何互补进而实现双赢,是从业者努力探索的方向。《只此青绿》为戏剧的“破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观众所期待的,并非局限于任何一种单一形式的艺术呈现,而是各类艺术作品能够绽放出独特的精彩。当然,在艺术创作中,外在形式始终只是辅助,真正触动人心、传递美好情感的内核,才是艺术创作的真谛与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