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作者:河南广播电视台 季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15

  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埃塞俄比亚季马市,有一条以中国医生命名的长路,名为“梅庚年路”。中国首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被非洲人民誉为“中国白求恩”的梅庚年,就长眠于此。

  2023年11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来自河南安阳的梅学谦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时代楷模”代表,第一个发言。他正是梅庚年的儿子。父子两代人接力援非的事迹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记者见面会的第二天,我专程去安阳高铁站迎接归来的梅学谦,没想到却扑了个空。电话里他说:“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痛苦的回忆,还是算了吧。”

  在阅读了大量资料并做了充分准备后,和梅学谦微信、电话又聊了一个多月,我才再次赶往安阳。

  那几天,我和他一起坐公交车上班,和他一起散步聊家常。

  真诚是一把利剑,我觉得他在慢慢接受我的采访要求。

  下班后,他没有回家,我和他一起去了梅庚年纪念馆。当他看到我向梅庚年的雕像三鞠躬时,突然开口,“我爸爸的这个雕像,就是以我为模特的。”

  在雕像前,我们的报道刚刚开始。

  梅学谦说,当年父亲要去援非,他是不同意的。但父亲很坚决。直到送他上飞机前,梅学谦还在和父亲因为这个怄气。他想不通,父亲岁数不小了,也功成名就了,跑到人生地不熟的非洲图什么呢?

  但他没想到的是,一年多以后,家里突然来了几个陌生人,个个表情肃穆。是卫生部门派专人送来了父亲的骨灰盒,里面是父亲的一绺头发。

  梅学谦跟我说,你知道吗?我还在等他回来,想为我那天的态度向他道歉,我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他怎么就不给我这个机会呢?

  在梅庚年纪念馆的一个陈列柜前,他停住了脚步。

  一把白求恩用过的手术钳父亲珍藏多年,在援非前特意留给了他,是父亲对他没有说出口的期待。

  当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开始组建时,梅学谦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要去非洲,去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消息传来,他的朋友和家人都很惊讶,一些人甚至提出反对。那一刻,时光倒流,梅学谦仿佛看到了当年不想让父亲上飞机的自己。只不过这一次,他成了那个义无反顾、非去不可的人。

  到了非洲,梅学谦才知道父亲在当地备受尊敬。父亲牺牲后,当地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数万名群众涌上街头,自发为他送行;季马市的“梅庚年路”上,每天来往的是非洲人民的烟火人生;季马大学里,“梅庚年奖学金”是当地学子们奋斗的方向;更有父亲当年曾救过的泽乌迪老人,一家三代49年如一日地为父亲义务守墓,殷勤接待着络绎不绝来扫墓的人。

  到了非洲,梅学谦才明白为什么父亲执意要来援非。当地缺医少药,非常需要医疗救助。当时那里疟疾、艾滋病高发,他曾3次在手术中被针刺破了手,我问他担心吗?害怕吗?他说:“不担心那是假的,但我早就想好了,真被感染了,我就留在那里陪父亲,也挺好的,我的父亲就不会孤单了。”

  质疑父亲、理解父亲,梅学谦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继续前行。

  援外期满回国前,他跪在父亲墓前,“爸爸,我完成了医疗队的工作,要回去了,你在这儿好好的,我特别想告诉你,你是我的骄傲。”

  带着强烈的感动,我完成了新闻访谈《我和父亲在非洲》。节目播出后,短短2天全网点击610万次。

  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故事,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无数白衣天使在那片土地上付出和坚守,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

  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非洲50多个国家派出了代表参会。这积极响应的背后,是60多年来一大批中国无私援助项目在非洲大地上落地生根、结出硕果累累,为非洲人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何以中国?这才是中国人民真正赢得人心的地方!这才是伟大祖国在世界赢得赞誉的原因!

  而我,也将继续聆听,持续记录,和他们一起,擦亮这张彰显大国担当的“中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