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肩膀

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王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15

  我的故事从一张老照片开始,这是我在一次采访中看到的一个细节。

  照片中,老人把手搭在年轻士兵的肩头,眼神中既有关爱,又满怀期许。照片说明意味深长:“我军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这是绥远省的一位老大爷希望八路军战士多杀敌人为他报仇。”

  士兵的肩头,担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战争年代被老百姓深情依靠,同样,新中国成立的75年里,是这副肩膀始终让全国人民安享和平。

  当军事记者8年,我见过许多士兵结实的肩膀,即使有些并不宽厚,但都扛得起钢枪、炮弹、沙袋,也扛得起山河无恙,扛得起万家安宁。

  于是关于“肩膀”的报道,走入我们的创作视线,怎么才能做好这个报道呢?我们把镜头对准了部队一线那些鲜为人知的战位。

  扛一把枪并不难,难的是让枪托每天重击肩膀几千次。为了检验枪支性能,陆军某部轻武器精度射手胡建设,一天要试射5000发子弹。击发时,强大的后坐力一次次冲击着他的右肩。每次打完枪,肩膀都疼得不敢让人碰,但第二天,他又会用力顶上枪托,抵肩射击。胡班长说,枪声一响,就感觉不到疼了。

  这副肩膀承受着长年累月的红肿,采访时我建议他去医院拍一张核磁片。就医后,医生竟告诉他,片子显示右肩袖撕裂,需要住院治疗。他却说30年来从未因为这点儿伤去看医生,不影响试验,于是转身又走回了靶场。

  除了满地弹壳,胡建设肩上的一道道红印见证了钢铁与钢铁意志硬碰硬的较量。试枪30年,胡建设打了270万发子弹,“宽肩膀”也被枪托撞成了“铁肩膀”。无数把好枪,经他之手,送到全军官兵手中,成为守防官兵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底气,成为特战队员在国际军事赛场勇夺金牌的霸气,成为护航官兵击退猖獗海盗、守护黄金航道的利器。

  作品中我执意删去了胡班长打完枪肩膀红肿的画面。把稿件分享给胡班长时,我再次提醒他抽空去看看肩膀,这是一副带给我们安宁,又需要我们呵护的肩膀。

  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这是我在采访中的深刻感受。

  空军某部救生装具员弓江宏,他的工作是保障战机的阻力伞和飞行员的救生伞。采访弓班长时我问他:“你身上有没有训练痕迹?”他说:“王记者,你摸一下我肩膀。”这一摸发现,他的肩膀竟然一侧大一侧小。原来,比3箱矿泉水还重的伞包,弓班长一天要扛五六十包,经年累月,扛伞包这侧的肩膀就变得更加壮实了。

  长空之上,弓班长和战友们保障的战机一次次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一次次为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专机伴飞护航;也一次次在捍卫国家主权的云端较量中逢敌亮剑。

  看着越来越多的先进战机搏击长空,弓江宏既为祖国强大骄傲,更觉得肩头责任重大。因为阻力伞成功开启,就能保住一架战机;救生伞成功开启,就能挽救一名飞行员。他用壮实的肩膀,扛起了战机安全和战友生命。

  行走于一座座军营,有太多浸润汗水的“宽肩膀”让我感动,也有太多淬炼意志的“铁肩膀”让我致敬。

  国旗护卫队升旗手张威,手托10斤重的哑铃,每天挥肩练习展旗动作300余次,只为守好天安门广场的中国红;“95后”女兵吴昌洁,与外军联训时肩关节意外脱臼,为了中国士兵的荣誉,她咬着牙完成所有项目,赢得外军高度评价。

  追寻报道“宽肩膀”“铁肩膀”的过程中,我的作品引起千万网友点赞留言,引起全军官兵在奋斗观大讨论中热议……但这些都比不上无名湖哨所战士黄训伦发给我的那句话:“谢谢你,王记者,你的稿件让我知道,‘祖国知道我’。”

  我讲的几个故事,是全军官兵向着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的一个个小缩影,激荡着钢铁雄师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铿锵足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一代代士兵在不同战位,用他们的“宽肩膀”“铁肩膀”担负起祖国领土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

  作为军事记者,我要让更多负重的肩膀被看见,让更多前行的背影被铭记,书写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强军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