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00后爱上国风的N种方式》——

青春范儿话传承

作者:刘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06

  这两年,我们明显感受到,“95后”“00后”已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鲜活力量。于是,我想去深入探究一番,看他们是如何被传统文化“圈粉”,如何加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又在创新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尝试?于是,我开始了多方面、多渠道的调研和摸底。

  充分调研,掌握丰富素材

  为了掌握丰富的素材,一方面,我结合之前的报道,寻找符合要求的“00后”;另一方面,在以非遗为代表的、有湖南地域特色的领域里,寻找“00后”助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人物和故事。与此同时,我还在网上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上,寻找助力传统文化传播的自媒体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联合湖南省各大高校推出了“大喇叭两会之声——两会精神进校园”融媒体报道。在这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要去一所不同的学校进行采访。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高校学子正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通过摸底调研,越来越多的采访对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者、传播者、弘扬者,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助力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更好发展。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喜欢传统文化,有“N种理由”,可以用“N种方式”……突然有一天,这组报道的名字就在我的脑海中蹦了出来——《00后爱上国风的N种方式》。

  主题有了,名字有了,报道对象和内容也大致确定了。报道形式呢?用什么方式推出?我想到,既然报道的主角都是青春的,那表现方式也一定要是青春的。于是,我决定用融媒体报道方式,即广播系列报道+短视频+图文+H5的形式呈现。其中广播系列报道凸显广播声音特色,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而短视频凸显短小清新的特色,以采访对象自我讲述的方式呈现,形成“他述”与“自述”、长与短结合的搭配。

  多方采访,选取典型对象

  于是,我很快转入具体采访对象的选定和约访。经过新一轮的摸底和初步采访,并结合采访对象的时间,解决了拍摄完成的可操作性等问题后,最终选定了8个采访对象。

  报道对象涉及常德擂茶、常德丝弦、女书、花鼓戏、湘剧、浏阳烟花、古桥守护、传统技艺传承等多个传统文化领域。他们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忠于内心喜爱躬身入局,有的通过短视频助力传统文化“出圈”,有的将时尚元素注入文创产品之中,还有的则利用专业所长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他们在其所在的领域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是“00后”爱上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缩影。

  采访时,我和另外两位同事分头行动,从湘西深山里的小山村到湘东小县城,再到湘北小村落……我们的足迹遍布湖南多地,有时候,为了呈现一个人的故事,我们连续多天、辗转多地拍摄。

  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化中国行:00后爱上国风的N种方式》正式上线。报道一上线就引起了广泛关注,30多家官方账号,以及多个微博大V转发。网络上还引发了#00后爱上国风的N种方式#的热门话题,当天位居长沙同城榜实时热搜前三。

  鲜活表达,传递青年情感

  通过这组报道的尝试,也让我对文化报道有了些收获和思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个很宏大的主题,面对类似的宏大主题,我们既需要深度报道、“大部头”报道,也需要生动活泼的小清晰表达。

  创新表达对于媒体人而言,是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文化自信,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主题都是抽象的、概念性的,怎么表达才能深入人心?我们采取把观点埋在故事里的方式。通过报道讲述一个个“00后”将传统文化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的故事,来彰显当代青年人的高度文化自信。这比一般的说教,也许更有说服力,更让人认可。

  在报道中,无论标题还是行文,我们都尽可能地追求年轻态表达,甚至直接保留了“00后”的一些语言风格,比如常德丝弦演员陈叶诗说起对常德丝弦的喜爱时所说的“太上头”。

  要想让文化报道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更有传播力,离不开报道形式的创新,《文化中国行:00后爱上国风的N种方式》以广播系列报道+短视频+图文+H5的融合形式推出,实现了报道内容可听、可视、可读、可互动,用立体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这也为文化报道提供了一个参考。

  这组报道除了在湖南电台各大频率,以及覆盖湖南省100多个县的“村村响”大喇叭播出外,还通过“学习强国”、风芒、喜马拉雅等平台进行多次分发,并通过5G智慧电台覆盖1000多家县域融媒体中心实现全国播出。值得一提的是,报道音频后来还被湖南多所高校索要,通过他们的校园大喇叭进行播放,为报道多元传播增添了一个新途径。

  无论是什么样的报道,都离不开一个“新”字。唯有视角新、表达新、形式新、传播渠道新,才能让我们的报道更出彩、更有看头、更能俘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