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

文学的境界与思想史的价值

作者:王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09

  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瑰丽多姿的康巴风物、风采独具的人物群像、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这是达真长篇小说新作《家园》(天地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感召力。在这史诗般的文学传达之外,作品对于家国情怀的展示,关于文化开放、包容、交融的思考,呈现出思想史的价值。也就是说,《家园》所取得的成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学意义上的,一个是思想史意义上的。

  上海金融家的儿子王本昌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川西康巴地区,想以此实现自己脱胎换骨的梦想。由此,他的人生浮沉在汉藏交汇的康巴地区徐徐展开。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中,他在严酷贫寒的自然环境中挣扎求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涅槃重生。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砺中,他收获了与藏族少女达瓦志玛的爱情。他的爱情亦如人生,历尽坎坷,令人动容。当然,另一个爱情故事也是缠绵悱恻、令人感慨的。达瓦志玛的好友、差巴志玛的女儿斯郎措爱上了头人的公子曲扎。因为曲扎在出国的那个早晨的一句话,她付出了一生的等待。在漫长的苦守中,斯郎措与王本昌一家甘苦与共、相互扶持,最终,她成为王本昌儿子琪加达瓦的养母。正是这两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构架起了全书开阔宏大的格局,从康定到上海、从中国到西方,50多年岁月变迁被缜密细致地串联在一起,从而使作品拥有了史诗般的力量。

  该书的主人公都经历了种种的苦难磨砺,在生死之际、在尊严遭受摧残之时,表现出了坚忍与顽强。这种坚忍与顽强体现在斯郎措哥哥土登为避他人的嫉恨迫害,带妻儿妇小怒闯康巴无人区,并度过12年漫长岁月。土登一家勇闯无人区的一段想象奇诡瑰丽,描写跌宕起伏,读来让人心神俱惊。这种坚忍与顽强更体现在厄难结束后,当事人对此所持有的那种宁静、淡然、宠辱不惊上。王本昌的母亲如此,王本昌如此,达瓦志玛、斯郎措亦如此。这不是用风度可以解释的,它是一种融入生命中的精神底蕴,一种文化底蕴。它有康巴藏文化的熏陶,也有汉文化的濡养。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达真的描写是有典型意义的,这种品格、气质是中国人共有的,也是中华民族能够经历各种劫难而文明不断、生机绵延的坚强支撑。

  康巴江之源,上海江之尾。正如小说中反复咏叹的,“大海要成为水的宝库,必须汇集所有的江河”。达真以这样极具指引的构思,表达了他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中华一家、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身为藏族作家,达真对藏地风情的了解、对藏族文化的包容、对中华文明的开放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乐享家园的生态文明观,以及其思想资源都来自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真在《家园》中所要表达的主旨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他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参与了这个壮阔的行程,《家园》也因此具有了思想史的意义,这是尤其需要赞赏的。祝贺达真,也期待达真在这样一条创作之路上,还有辽远广阔的前路。

  (作者系《中华读书报》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