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电影: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30
少数民族电影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电影在继承传统中大胆突破,不断探索市场化途径,在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中不断创新,主要创作的代表影片有《十八洞村》《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远去的牧歌》《歌声的翅膀》《冈仁波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其中有些电影市场表现也较好,像电影《十八洞村》《冈仁波齐》的票房都突破了亿元。这一时期,新疆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电影中表现较为突出,电影《生死罗布泊》《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远去的牧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相继荣获5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平凡英雄》不仅有较好的口碑,票房也超过2亿元,为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提供了借鉴。
回顾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历史,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当前还是呈现出“投资少、数量少、影响小”的现状,处在“边缘化”“小众化”的地位,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题材类型创新不足,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不仅数量较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在题材把握和挖掘上不够深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少作品题材雷同。有些影片存在着“图解政策”的刻板叙事以及“原生态电影”猎奇叙事,忽略了要以内容制胜这一法宝,缺乏故事情节和戏剧张力,叙事节奏缓慢,情节简单俗套,人物形象单薄,电影语言表达落后于现代的要求,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难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很难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是投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当前少数民族电影创作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困难。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电影主要靠地方政府的投资来勉强支撑,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三是电影人才比较短缺,不仅缺乏少数民族本土的电影剧作家、导演和演员,而且更缺乏营销、策划、市场发行等人才。
因此,推动少数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性和紧迫性。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为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少数民族电影要自觉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按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重要理念开展创作生产,避免沉溺于单一的民族叙事,或受“民族身份”的局限,就民族表现民族,空泛地表现民族要素和人文景观。在话语表达上,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族群间的对话交流,应走向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共同体叙事”。
这种叙事理念要求,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层面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自觉主动地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凝聚和融合,呈现多民族的互动交融生活和多维空间的平等对话;在讲故事中要围绕塑造人物形象这一重要任务,始终关注人物命运,深入挖掘人物精神内涵,展现真实的人性人心人情,与观众产生共情共鸣,以真挚的情感超越民族、信仰、地域之间的差异,以共同的人情人性增强电影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着力推进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少数民族电影应不断适应和探索电影市场化的途径,以工业化制作模式,借助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和商业化的营销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市场化生存。创作上深入少数民族生活现实,努力挖掘我国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叙事内容的创新性和丰富性,在表现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的同时,深度发掘少数民族的精神内涵。制作上考虑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语境,积极借鉴国内成熟商业片的表现手法,在视听元素上多下功夫,找到与现代观众相通的语言,回到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表达方式上,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引发不同民族观众的情感共鸣。鼓励倡导电影市场分层的战略思考,将创作分为主流电影、类型化电影和艺术类电影,在拍摄创作时就定位市场受众和宣发目标,针对不同的观众,细分市场,明确定位,利用不同营销媒介和策略吸引消费者进影院观影。比如,艺术电影小成本小制作,追求美誉度;宏大主题类题材,加大各方面投入,做成头部新主流影片。还要增强宣传发行意识,加大宣发费用投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拓宽发行渠道,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搭建全方位多渠道扶持平台。融资困难是制约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主要因素,行业主管部门应考虑制定出一套相对稳定并有利于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政策,从融资补贴、生产制作、发行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尤其是对于重点少数民族电影,在开始拍摄时就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可以建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生产社会融资平台,在国家电影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生产,多措施并举解决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资金短缺的困境。同时,由政府搭建平台,组织发行方、院线方一起为少数民族电影在投拍前研讨论证、找准市场定位,避免地域制约和艺术水平上的缺陷。在推广发行上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少数民族电影展,在院线放映时提供专门的窗口,大力拓展它们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得到观众的认同和市场的接纳。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和组织国内外有实力的影视企业参与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充足的人才和庞大的营销网,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电影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以便让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加大电影人才培养力度。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必须在培养人才上多下功夫。要发掘培养一批优秀少数民族青年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等,加强规范引导,帮助青年电影人才健康成长。同时,进一步制定激励奖励政策,用好的待遇和好的机制留住电影人才。要进一步搭建平台,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影展、辅导和体验生活的机会。积极邀请国家电影局剧本中心、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专家讲学,开办讲座,培训少数民族电影编剧和导演人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剧组前来拍摄,这些地区应该利用这一先天的有利条件,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影片的创作拍摄,学习外来剧组的先进机制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和带动一批少数民族本土的主创人员,不断提高创作生产水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电影学院开办少数民族专班,定向为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电影专业人才,解决少数民族电影人才短缺问题,起到很好效果。这个办法还可以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