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

光影为媒,展现乡村振兴新气象

作者:本报记者 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30

广袤的乡村为“三农”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 资料图片


  秋风送爽,稻谷飘香,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要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电影节今年迎来了新的变化——更名为“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这一转变,不仅是名称上的调整,更是对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的深化与拓展。

  自2018年设立以来,中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亿万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的重要时刻。将乡村电影周纳入其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与满足,这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通过电影这一大众文化形式,乡村电影周搭建起了连接城乡的桥梁,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热爱农村、投资农村。正如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宁启文9月23日在“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开幕仪式上所言,乡村电影周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和抓手,今年将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强化媒体宣推,创新惠农实践,突出展现乡村全面振兴新气象,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为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增光添彩,向新中国75周年华诞献礼。


  农民群众唱主角


  如果把农村题材电影比作大厦和大海的话,每一个为农村题材电影付出智慧和努力的人就是一棵树、一条溪流,因为有了大家的共同付出,才有了农村题材电影的“大厦之成、大海之阔”。连续3年入选“中国电影大事记”,全网关注量突破15.6亿大关……这些数字背后,是社会各界对活动的高度认可和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农民电影节(乡村电影周)的举办,对提升农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年年岁岁总相似,岁岁年年各不同。今年乡村电影周将主会场设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变的是称号,不变的是坚持“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特色,坚持用电影为农民服务,为人民抒怀。我们看到,乡村电影周不仅是一次影视盛宴,更是乡村文化自信的展示窗口。

  乡村电影周的举办,让农民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他们的生活故事和乡村的美好景象通过影视作品得以呈现。这种形式不仅让农民群众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活动中还推荐了众多贴近农民生活、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催生了一批反映乡村振兴的优秀电影剧本,充分体现了电影与乡村生活的紧密结合。


  农文旅多元共融


  选择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作为主会场,同样有着特殊的意义。颍上县不仅有着“华夏第一相”管仲的传奇故事,还有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千古名言流传至今。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为乡村电影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从展现乡村新气象的影视作品,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际行动,再到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知识和文化享受的各种活动,此次电影周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内涵,还促进了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范宗钗在启动仪式的发言中表示,在中国广袤的乡村,悠久的农耕历史、博大灿烂的文明、各地风格迥异的社会形态,以及庞大的人口数量,为“三农”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电影周以影视文化为纽带,连接起了政策、资源和民心,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让优秀影片融入生活,让感人故事在大地生根,乡村电影周正成为全国乡村文化新的IP。在乡村电影周期间,活动各有侧重且用意颇深。“乡村电影之夜”以文艺节目和电影元素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欢庆丰收的喜庆氛围,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庆丰收 迎华诞”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则侧重于将优秀影片送进乡村,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电影乐趣的同时,通过影片传递科技知识和文化精粹。《开山人》《我本是高山》等10部“2024乡村振兴主题电影推荐活动”荣誉影片的发布,不仅是对农村题材影视创作的鼓励和推动,也是让更多人见证乡村发展成就的窗口,将有效助力和改善农村电影市场的现状,培育农村电影新业态,提升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的美丽与变革。

  当然,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创新始终是不竭的动力。也正因此,此次乡村电影周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电影放映,还融入了“云上颍上”农产品大集等多种形式,不仅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底蕴的机会,更是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这些创新的活动形式,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感,不仅为农民群众带来了视听盛宴,还搭建了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的平台,通过展现乡村新气象,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为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乡村发展新动力


  观察近年来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在乡村电影周启动仪式上所言,小切口见大主题,以点带面,剧情片、喜剧片、悬疑片、爱情片……农村题材越来越多样化。“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观众,欣赏水平并没有很大差别,只要是好故事,大家就爱看。”

  尽管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电影市场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基础设施的不足、影片供给的单一化以及观影习惯的转变,都是当前农村电影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电影周期间应运而生的“乡村影视文化振兴计划(金穗计划)”得到行业普遍关注,其意在通过一系列举措,改善农村电影市场,激发乡村电影的新活力。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需要用影视作品的方式来讲述、去传播。”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密宏介绍,“乡村影视文化振兴计划”旨在汇聚行业力量、构建合作共识,通过资金扶持和项目引领,推动乡村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而今年电影周开幕晚会上正式发布的第一批20部“优秀农村电影剧本征集计划”入围作品,以及《旱塬》《青塘》等4部重点扶持的农村题材电影,正是“乡村影视文化振兴计划”的生动实践。

  通过此次乡村电影周的举行,参与其中的人们愈发感受到,乡村电影周不仅是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也是一次深刻的乡村现实解读。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农村题材电影,乡村电影周反映了农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变化,带动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更成为展示乡村振兴成果、交流经验、引领风尚的重要窗口,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