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天津古籍出版社编辑唐舰:
要做就做立得住的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23
从中俄(苏)交往档案到杨柳青木版年画,从科技年鉴到大运河文化遗产,从老城里的里弄街巷到二十四节气的美图与感悟……古今中外的选题交错着,从电话那头、微信群聊、电脑上的QQ中“涌进来”,又很快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可能不会想到,这发生在天津古籍出版社的一间办公室。8月末的一天,《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天津古籍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主任唐舰,我们的采访就在不断被打断中进行,她一会儿要看封面,一会儿要发稿签字,一会儿又要沟通活动时间,无论如何都不是理想的采访状态,但这也是古籍出版编辑工作的日常。“可不是天天伏案看看稿子就完事的。”唐舰快人快语,上来就打破了人们对古籍出版编辑固有的职业“滤镜”,她策划编辑出版的多部图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等。
对书的热爱藏不住。“我都快到退休的年龄了,采访年轻人更好。”刚坐下,唐舰就想把机会给别人。1991年参加工作的她,在出版社工作了30多年,不仅有着扎实的出版专业理论功底,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出版工作的规律,对选题策划、编辑校对、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都驾轻就熟。她说,这都是师傅教得好,也离不开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回忆起来,感觉挺幸福的”。
无论是样貌,还是工作时的状态,记者感觉唐舰跟“退休”这两个字都联系不起来,她总是那么热情,那么风风火火,尤其是一谈到自己编辑出版的书,从组稿、约稿到封面设计,哪怕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她依旧清楚地记得很多细节,谈到这些,能看见她眼里的光。也许正是这份热爱,让唐舰看起来年轻并充满活力。
唐舰主持的《石经研究文献集成》,将70余种石经研究文献汇总,为经学、历史文献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了全面的资料,既有功于古籍的版本校勘,又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编辑出版的《五声琴谱乐诠》是研究古代礼乐文化的珍贵资料,让古代文献焕发新的生命力,将古琴艺术带入大众视野。1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天津地方文化图书的出版,比如“问津文库”系列丛书已经出版100余种。唐舰说,要做就做立得住的书。“我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能为一个城市的文脉传承作些贡献,希望我的书是那种可以长久立在书架上的。”
精益求精的心不变。在唐舰看来,一个编辑室就好比握紧的拳头,大家齐心一起发力,听到别人说“他们做的书,我放心”这句话时,是她最开心的时刻。但是她坦言,追求精益求精这条路,很累,“有时最难说服的是自己”。
说到能力的提升与积累,唐舰表示,古籍编辑要有对于不同时间段的规划能力,心中要有一张时间表,既要做好手边的工作,又要制定近期以及中长期规划,这与编辑的调研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密切相关。“我们既能钻故纸堆,也能放眼量;既能够让时间表上的点、线、面并行不悖,又要明确每个品种的特色和风格,编辑要培养自己的战略眼光。”纵观唐舰策划编辑的天津板块相关图书,从一个系列做成了一个品牌,进而在这个品牌基础上,不断有精品图书推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采访中,唐舰多次表示一个好的图书编辑要有“书感”,这是一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直觉。“有时候只要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封面的配色不太对,就要再尝试、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唐舰说,“书感”来自编辑职业素养的不断提高,来自业务能力的不断精进,更来自心怀敬畏、对于完美的追求。唐舰记得,当初师傅就一直要求他们反复打磨修改,不能怕麻烦,更不能凑合。“现在我也要求我们编辑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才是品牌的生存之道。”
做年轻人的“主心骨”。“想赚钱的话,别入这行。”采访中,唐舰告诉记者,自己多次跟年轻人这样说。她并非想劝退年轻人,而是想让他们对这份职业有个清醒的认识,“有时候,自己能做出一本满意的书,那种兴奋和自豪,是物质上无法替代的。”
唐舰告诉部门里的编辑,要出精品,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就是抠细节。“一个封面的烫金,我们就做了七八种,直到最后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种。”唐舰指着手边一本《铁牛记忆──天津拖拉机制造厂影音辑略》说,熠熠生辉的封面诉说着天津工业发展的历程与辉煌成就,该书入选2023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在唐舰看来,古籍出版,年轻人大有可为。“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给他们当‘主心骨’,我们的古籍出版一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