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

既要有温度 也要有筋骨

作者:晓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04

  以外卖骑手为主人公的现实题材影片《逆行人生》正在上映。该片聚焦新经济形态下的代表性职业,以主人公高志垒中年失业转做外卖员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事业和生活重新出发的故事。与预期票房成绩的落差相比,该片从宣发阶段就开始的争议和口碑分化似乎更引人注目。这其中,既包含部分观众对影片创新性和深度挖掘的更高期许,也与某些社会心态下的情绪输出有关。由此可见,观众对于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期待,不止于反映现实生活和温情抚慰心灵,还要有深入的剖解和持续的追问。

  《逆行人生》开场节奏轻快、叙事洗练,通过一组快切镜头勾勒出大城市中产家庭的平日清晨图景:人到中年的高志垒前一天在客厅加班睡着被闹钟叫醒,作为全职主妇的妻子在给全家准备早饭,即将升入国际学校中学部的女儿和已经退休在家的高志垒父母团坐在餐桌前。难得的轻松过后,影片开始转入正题:身负一大家子开销重担的高志垒,在匆忙赶着早高峰到达大厂公司上班时,却意外收到自己被“优化”的通知,多方求职无果后加入外卖骑手行列,自此开启为按时如数上缴月供而艰辛“骑行”的养家历程。

  值得肯定的是,《逆行人生》主创团队对于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群体的调研是充分而扎实的。这点从影片精准选取情节展现职业特性、工作场景贴近现实可以感受到。影片中,高志垒从一开始跌跌撞撞地跑单,遭遇各种碰壁和辛酸,到一点点虚心求教,逐渐摸到外卖门路,再到借助自身技术优势开发出“路路通”APP,开足马力一路跑成“单王”的情节主线,建立在扎根现实的情节和生动细腻的细节上。观众在跟随高志垒一趟趟往返于不同商户与顾客间的跑单中,深切了解并体会到这一职业群体日常工作的不易及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影片以更加全面立体的角度,展现出外卖骑手通过提供即时配送服务,有效支撑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满足居民便捷化、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全貌。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对于社会大众提升对外卖骑手的认可和尊重的积极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除了情节设计和细节展现,《逆行人生》的人物群像也颇具代表性。高志垒进入外卖行业后,影片跟随他的视角展现了大黑、老抠、大山等外卖骑手的故事。大黑作为“单王”,业务出色、性格内敛,老抠看似计较、心地柔软,大山青春阳光、热情开朗。影片中还有上了年纪的、带着孩子的、聋哑的外卖骑手等,这些人物的身后,是全国1300万外卖骑手的庞大群体,他们是普通劳动者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缩影。

  不过,影片在整体人物设计上堆砌起来的“悲苦”,难免会让部分观众有“消费苦难”之感。比如,高志垒遭遇了现实困境的“三面围攻”:还月供房贷、给瘫痪父亲做康复以及为女儿交国际学校学费,大黑拼命送单的内在动力是为了给接自己转单而遭遇车祸的同事偿还医疗费,老抠是为了给自己患白血病的小女儿筹钱动手术……实际上,外卖骑手选择这个职业并为之辛苦付出不仅仅是为了偿还各种债务,背后还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实现更多自我价值的渴望,这一积极、正向的描写在影片中落笔不多,是为一大缺憾。

  不论是小人物努力与现实抗争的精神心态,还是“上有老,下有小”负重前行的中年危机,抑或是经济增速下行生活压力加大的现实境况,影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观众的情感和心理需要。但是,影片也有意无意避开了现实情境下真正的矛盾和真实的痛苦,反映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困局。其实,归根结底,好内容才是文艺创作安身立命之本,现实主义才是现实题材创作的内在筋骨和真正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