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野菜

作者:孟祥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04

  鲁迅有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并深谙各种野菜的品性及象征意义。这得益于他少年时代就喜欢读自然科学之类的书,对我国古代有关草木名物方面的书籍,涉猎颇多。如《释草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等,还把明代王磐的《野菜谱》,抄绘了一遍,这本书不仅从感情上拉近了他与“下等人”的距离,而且还培养了他对植物学、文学和美术的兴趣。

  鲁迅诗文中写到野菜很多,比如蕨薇,均为山菜,古诗文中用之以指代野蔬。薇,落叶小乔木,嫩茎和叶可做蔬菜。《故事新编》中《采薇》一文,鲁迅花了不少笔墨描述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上“不食周粟”,转而变着花样地把薇菜做成各种菜肴:烤薇菜、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虽为小说家言,却把普通的“薇”吃出了花样。可见,鲁迅对于野菜的食用方法也是颇为熟稔,绝非杜撰。

  荼,即苦菜。鲁迅在《哀范君三章》所写:“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以“荼”,喻世态炎凉,对范爱农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控诉。还写到了海草,是在浅海中生长的草,可食用,口感滑脆干爽,营养价值高。鲁迅诗云:“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诗句化用李白诗句“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借以说范爱农留学日本多年,暗示了鲁迅与之结交时间长。

  萧,香蒿。艾,艾蒿,皆可食之野菜。鲁迅《无题》诗:“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鲁迅化用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这里的“萧艾”,并非指野菜,而是借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之喻,以比兴手法喻小人。

  蒿,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特指青蒿。莱,又叫藜,指灰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鲁迅《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以“蒿莱”喻破败荒凉的社会环境,用悲愤感人的笔触,描写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荇,即荇菜,水生植物,叶子宛如睡莲,花呈淡黄色,挺立于水面,花瓣绒边。鲁迅《莲蓬人》:“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莲蓬人的高尚品格。《赠人二首》:“明眸越女罢晨妆,荇水荷风是旧乡。”“荇水荷风”,本是越女的故乡,却被迫离开,学唱新曲……

  菰蒲。菰又叫茭白、高笋;蒲又称为香蒲,根状茎大多为乳白色,叶片呈条形;两者均为水生植物,清秋水蔬。鲁迅一次到镇塘殿观海潮,潮过雨霁,鲁迅见到芦荡中有野菰,正开着紫花,他就踏进泥塘,采了几株,可见他对这种植物的兴趣。鲁迅《烟水寻常事》:“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这是鲁迅的一首遣怀之作,全诗描绘出一幅江水茫茫、荒村凄凉的场景,但一位无所畏惧的渔夫,果断自信地出没于江涛之中。此诗简练明晰,通俗易懂,信手拈来,却发自肺腑。还有《亥年残秋偶作》:“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也写到这种水上野菜。

  鲁迅笔下的野菜,有的取其象征义,有的取其本义,有的取其比喻义,借以抒发情怀,一点违和感也没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植物学知识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