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有戏 戏中有型

作者:程应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04

  曾几何时,在中国民间,皮影戏班比比皆是。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竞技盛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据考证,皮影戏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南宋末年,闽南移民将皮影戏引入广东潮汕地区,并逐渐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和民俗,特别是吸收了潮剧的说白、唱腔和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戏。皮影作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制作技艺复杂,要求制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雕刻技巧,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在不间断的传承、发展、创新、升华中,皮影艺术以其鲜活的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演形式,备受人民大众喜爱。

  任何一项技艺的诞生、形成都可以追根溯源,皮影技艺也一样,在时间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各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有着厚实的绘画和雕刻功底,加上他们热爱皮影,眷恋皮影,痴迷皮影,有着持之以恒的毅力、韧劲及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皮影技艺才得以发扬光大。

  皮影制作所用材料坚固耐用、柔韧性好,可以用驴皮、羊皮、马皮、牛皮等,其中驴皮应用最为广泛,刻画出的影人形态逼真、薄厚均匀、色彩鲜亮。皮影制作除了皮料外,所需原料还包括铁丝、箭杆(高粱秆)、透明水彩、清油等,制作工具有刻刀、铅笔、毛笔、直尺、剪刀等。包括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等工序。

  皮影制作的工艺要求十分严格。其一是在备好的驴皮上用铅笔勾勒出所需角色的线条轮廓,图稿大多以戏曲角色中的生、旦、净、末、丑,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山水等为题材;其二是用剪刀沿皮影外边缘进行裁剪,剪出造型的大致轮廓;其三是将驴皮铺在蜡板上,使用雕刻工具,雕刻成形;其四是待造型雕刻完成后,在表面根据需要涂上各种颜色;其五是为使皮影影人的色彩明艳,鲜亮如新,需在造型着色后,刷上一层清油;其六是用线将各部位影人造型连接成形,对工艺类皮影可用精美的镜框装裱起来,而对操纵类皮影则用线将铁丝固定在影人的活动部位,在铁丝末端插上操纵用的箭杆。如此,一幅幅浑然天成、形态各异、神韵自得的皮影便凸显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和操纵的富有灵气的影人。

  皮影所表现的人物、行当齐全,性格鲜明,有生、小、髯、大、丑等。他们造型各异,面部最为丰富和精致,依皮影戏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中国观众的心理定式,将冲突双方分成正反两派,表现在脸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而且将人物刻画出环眉凤眼、闭口红唇、“6字”通天鼻等,形态抽象简洁又不失典雅。可以说,别具一格的皮影戏,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之美。

  只是,时至今日,皮影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走出人们的生活。但无论如何,依然不乏皮影传人,寂寞地,默默地守护着这份古老的中华技艺。我确信,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这个日渐衰落的行当散发出簇新的光芒,恒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