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思想之间的联系

作者:阅读推广人 启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30

  读书,很多时候是寻找联系的过程,或有意,或无意。找思想与思想之间的联系,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找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找书与书之间的联系,等等。当联系建立起来,会有一种贯通的畅快,好像身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我在梳理每期榜单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联系,建立联系。好像本期榜单,我把联系的源头建立在《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上,既因为玉的自然属性,也因为它的时间久远。这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和玉器来呈现中国玉文化的通识读本,观点新颖独到。编者通过对查海、牛河梁、大汶口、凌家滩、良渚、石峡、殷墟、三星堆等三十余处玉文化遗址的阐述,勾勒出了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而提出“玉成中国一万年,玉统天下五千年”的观点,并以此统领全书。

  从《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联系到《伟大的中国大运河》,是因为两本书有三个相同之处:一是都是多人之作,前者的撰稿人包括了13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博物馆馆长,年龄从“30后”到“80后”,后者的作者标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非一人之力;二是大运河与玉都具备自然属性;三是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人为的因素。

  由自然发展到人为,意味着文明的出现。说到文明,国学怎能落下。语言学家曹伯韩的著作《国学常识》是经典著作,他是从语文、古物、书籍、经学、史学、诸子等方面分科讲国学。而本期榜单上由当代知名哲学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担纲主笔,清华大学众多教授参与撰写的“大家小书”《国学的演变》,则是循着4000年的国学演变史,从汉字的起源和典册的形成讲起,直到晚清学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入国学,都能体会其中的厚重。

  说到国学之重,我想引用两位国学名家谈“国学”的文字。季羡林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说:“有人曾问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投资赚钱。但国学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能够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说无用,其实有大用,就如《国学的演变》宣传语所写:“你是否感到过生活的难、人生的苦?其实不妨读一读国学。”国学涵盖经史子集,四个字包罗万象。榜单上的“中华经典百句”有多本书,《周易百句》《老子百句》《庄子百句》《论语百句》《史记百句》《传习录百句》,无一不在经史子集里。《汤一介讲中国哲学》告诉我们,中国的哲学自然来自经史子集。《中华文化传承十二讲》《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是以经史子集为基础。很有趣的是《了不起的敦煌》,敦煌学中不但有经史子集,还超出经史子集的范畴,如季羡林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研究学问需要人,这在《问道:中国现代学者藏书与治学》《汉代文人的历史》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