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两岸家书”一段段“回家”热望

作者:周由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春望》里,这句对仗工整、情感朴实的诗句流传千古。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3月。当时,导致大唐发生转折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一生怀才不遇的杜甫前往投奔偏安一隅的唐肃宗,但途中被叛军所俘,被困在曾经无比繁华的都城长安。次年3月,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刚刚度过45岁生日的杜甫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状,心怀悲愤,便写下了这千古绝唱,也用诗人的方式定义了中国人“家书”的意义。

  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有最深刻把握的作品。那些浸润着人文关怀、家国情怀、时代命运的伟大作品,就是超越时空限制的文艺经典。我想杜甫的《春望》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作品中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况味,既让人扼腕慨叹,更令人驻足深思。看完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哔哩哔哩、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两岸家书》,我几乎有同样的感受,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历史的真。这是纪录片值得看下去的“第一要素”。观看《两岸家书》的过程中,我数度哽咽,作品中的人物生命是如此鲜活,却又如此苍凉与悲怆。命运在个人、家族与时代、历史之间到底是如何轮转的?这是我看完《两岸家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可能真是“历史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大山”。正如作品第一集的主人公张钧凯回福建泉州晋江老家祭祖时感受到的一样:“回家,那321年前的家;一个半小时的航程,我走了321年。”这种时空上的长短对比,给人一种无比恍惚的真实感。整部作品以家书为线索,打捞现实与历史连接的真实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平凡普通的,但是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气息却是宏大而真实的,后劲十足。

  其二,人性的善。这是全片充满艺术张力的重要原因。不论是因冒籍被罚入台的“张士箱”筚路蓝缕开创基业后,不忘回乡带领晋江鉴湖张氏共同奋斗、开枝散叶;还是坚持书写、传播饱含中国文化立场的《台湾通史》的连氏家族;抑或是为了传承中华文脉,为台湾“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文化重建的许寿裳、台静龙及其家人;还有13岁赴台与母亲散落天涯抱憾终身,此后往返两岸36年并自费背200位台湾老兵骨灰回家的高秉涵……他们遭受身心的煎熬,但是一刻也没有停止善举。从“家书”中品读他们的人生故事,感受两岸同胞血脉中至善的人性光芒,增进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十分美妙和踏实的。

  其三,情感的美。这是该片感人至深的核心原因。艺术是情感的产物,《两岸家书》记录和传递的都是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浅浅的海峡、短短的距离,却会让一封封家书辗转千万里。作品通过寻找和发现这些“家书”的历史细节和时代背景,见微知著地展现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和家国情怀。用家书串联起来的亲人间的“情感”和“思念”令人悲喜交加。这其中,有新婚10天就分离两岸,36年写了200万字家书后才终得见面的王德耀、刘谷香夫妇,在这个坚贞的爱情故事中,悲苦与美好都无以言表;有被保长欺骗而交出丈夫导致其被抓壮丁的刘秀春,她爬着去见日思夜想的已为人夫的“丈夫”谢亚和,40年的等待和一朝相见的场面令人泪目。当然,作品中最多、最丰富的还是亲人之间的血脉亲情,所涉故事人物间的友情、爱情大部分最终也温柔转化为了亲情,个中滋味一言难尽,但能让人感同身受。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永恒的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纪录片《两岸家书》的主创努力展示着他们对这一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作品不仅充分用好了“家书”题材的天然优势,真实而不矫情,真切而不做作,落地有声的文字通过家书在原乡、故乡、他乡百转千回,织成了一张永远不能分割的亲人网;作品的艺术表达也张弛有度,不刻意渲染悲情,但又时时渴望团圆,让悲喜在人物的命运跌宕中自由切换,咏叹出了一首温暖而安静的思乡曲。更为可贵的是,在寻找家书、阅读家书、阐释家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感受到主创团队不停息的思考:每一次骨肉分离的原因何在?每一次亲人团聚的力量何在?每一次驻足凝望的价值何在?也许正如片中引用的作家钟理和先生的感叹:“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个人的悲喜和历史的潮流都会随着时间不断演进,但所有的悲喜转换最终还得依靠努力和发展。相信,前有祖辈筚路蓝缕,继有我辈潜心耕耘,后有晚辈接续奋斗,浅浅的海峡将不会是两岸同胞手足相牵的天堑,而会是两岸一家亲、心心相连的通途。这也是纪录片《两岸家书》丰沛的艺术价值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能量。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