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

作者:路来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6

  达观,“百度汉语”解释为:对事物(多指不如意的事)看得开。如生性达观。亦解释为:泛指畅通,谓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其实,我倒更愿意把它简单地解释为:通达、乐观。

  张中行在《红楼旧影》中写道:“大抵赵荫堂说过,杨炳晨是天生的圣人,因为他有憨气;周作人是修养的圣人,如他的别号,是知且智。”可见,圣人是有“天生”和“修养”两种的,类而比之,“达观”亦是如此。

  天生的“达观”,是性情使然。有的人生来就性格开朗,性情豁达,不拘小节,不计微末,对一切,都看得开,拾得起,放得下。蝇头小利,不屑一顾;个人恩怨,一笑置之;困难挫折,迎难而上;凡事,看大不看小,看远不看近,总是先人后己,最起码,也是利人利己,绝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

  这样的人,观其外貌,恂恂然,有“憨气”,常被一些人友好地戏称为“没心没肺”。实则,这正是此等人的真性、真情所在,他们仍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心中一颗明月,朗照现实乾坤,故而达观。

  但毕竟,生而“达观”的人少;更多的人,其“达观”,则是后天修养的结果。而且,这种后天修养的“达观”,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被动修养的“达观”;二是主动修养的“达观”。

  旅美作家张宗子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写道:“达观起于失望后的认命,因此,达观最初是被动的。”“失望后的认命”,“失望”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经历了挫折、磨难、失败,也经历了精神和心灵的淘洗,而且,对一些人来说,这种“挫折、磨难、失败”,还有可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因之,就只好“认命”了。“认命”也并非是逆来顺受,而是接受经验、教训,就一定程度上“看开”了,看开了也就“达观”了。

  相对于被动修养的“达观”,主动修养的“达观”更为重要,也是更多的人修身养性,需要切实践行之的。

  前面我们说“达观”,可简单理解为“通达、乐观”。这里面:通达是前提,乐观是结果。因为通达,所以乐观。

  因之,修养的“达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自己“通达”,而且,关键点还在一个“通”字上。“通”什么?通于知识,通于人情世故。

  “通”于知识,就是要多读书。古人说“读书在于明理”,多读书,读好书,读书越多,懂得的道理就越多,古今中外,知识汪洋如海,一切豁然心中,然后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生命素养”,于是,你就能高屋建瓴,你就能高瞻远瞩,你就能兼收并蓄、包容一切。如此,能不“达观”乎?

  “通”于人情世故。人情世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事关系,它应当包括法律规章、礼仪制度、社会人事关系等诸多方面。明白了法律规章,你才能做事“从心所欲,不逾矩”;明白了“礼仪制度”,你才能进退有据,仪态端庄;懂得了如何处理“社会人事”关系,你才能于细节处彰显出个人的风采。如此,水到渠成,“达观”就自然了。

  张宗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达观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时,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哲学,而不是实际的人。”

  当然,“实际的人”还是存在的,毕竟,“达观”是实际的人的达观,只是“当达观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时”,“达观”就已然具备了哲学的高度,而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则能更好地指导实际的人生。

  性情“达观”,是一种生命修养的高度,看得开、看得透,是胸怀,是境界,它理应也必须为人生、社会提供正能量,否则,就不是“达观”,而是圆滑、世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