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栖迟礼门以乐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6
礼门乡处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的海拔最高点,在这片被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赞为“山海交融,风景独特”的闽东地带,礼门可以说是“靠山吃山唱山歌”的代表。倘若福建给人的印象大多是碧海银滩的沿海风情,或是壁立千仞的武夷风光,那么进入礼门就像揭开了福建的另一重面纱,它那深厚绵延的文化根脉、幽深险峻的高山茂林、善良质朴的人文底蕴,都让人印象深刻。
“礼门”二字来自《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意思是义作为途径,礼则为大门,惟有君子才能沿着这条途径进出此大门。孟子在此谈的是待客之道,即需以礼为门接待君子。一个藏之高山的小小乡镇,竟有如此意蕴深厚的名字,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事实上,礼门乡也确实是一方文化富矿。为此地取名“礼门”的清朝进士魏敬中,就是礼门魏氏后裔。他一生勤勉治学,以一人之力完成《福建通志》总纂之任,被誉为“福建太史公”。而礼门魏氏的先祖,则是唐朝的一代名相魏徵。为纪念这位廉洁公正、犯颜直谏的先祖,礼门举乡贤之力建造了魏徵纪念馆,馆内的碑林长廊设有100多面以廉政爱国为主题的书法作品,还陈设了民俗历史的展图浮雕,共同筑牢当地的精神家园。
礼门不仅有克己守礼的名人,还有以礼行义的仪式。在仕本村,“三年一贡,唐宫走礼”的祭祖习俗相传源于唐末岳王入闽,仪式上礼生身着唐装,依照唐代宫廷流传下来的“双蝴蝶”“剪刀剪”“平丈”“二四拜”等方式进行走礼,既展现了中国千年的礼乐情结,又将“仁”“义”“礼”“和”等文化内涵注入当下生活。
走进礼门,不仅是走入礼仪之门,更是走进一片别有洞天的自然之门。离礼门主村不远的滴水岩,依高山,拥平湖,峻岩叠嶂,周围布有七洞、八景、九奇石,被誉为“八闽首景”。进入滴水岩洞,但见数道岩泉自崖巅飞泻而下,犹如一道结界,以屏滚滚红尘。进入洞口,只见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刹静立其中,上饰斗拱藻井,内设庄严宝相,身处其间,但觉耳目一清,一洗凡尘。故魏敬中诗曰:“隐现楼台缥缈岑,滴珠帘下洞门深。天开石壁群灵会,路转溪桥独客寻。化境自然归杖履,好山大半占禅林。水流花放人间外,一洗尘缘万古心。”
礼门的风景向来喜欢以洞为门,给人别开生面的自然奇旅。不只滴水岩,蝙蝠洞洞口也以巨石悬空倒挂,底部没入水中,形成一道坚固的“生命之门”欢迎游客。乘坐竹筏穿过此门后,便见山中有水、水中有石、石中有窟、窟中有泉的奇观,其间还有青树翠蔓、怪石嶙峋,让人如坠化境。除了以洞为门一窥幽境,礼门的陈峭则以山为门一通天地。陈峭的胜景源自2.5亿年前爆发的火山口,随着岁月侵蚀和造山运动,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峭岩怪石。若遇云海,则可在山间仰望佛光,而周遭的山峰犹如仙岛,让人如入幻境。
除了好山好水好风光,礼门的人文风情也醉人。在礼门的常源村,每年都会举办“女儿回娘家”庆典活动,拥抱从四海八方归来的常源女儿。活动伊始,身着红色旗袍的归乡女性排成长龙,穿过一道道寓意吉祥的拱门,随村前流水一起汇入乡间;当夜幕降临,女儿们在村中广场的联欢晚会舞台上精彩献艺。其间最热闹的当数设在上下众厅的归家宴席,几十桌流水席聚在村中央的百年古建中欢迎四方来客,归乡的女性坐在宴席主位上举杯畅饮,热闹活泼的闽语、热气腾腾的菜肴、热情洋溢的村民,构成一幅温馨的归乡图。宴席最后,远游归来的女儿们挽着手自发同唱《常回家看看》,歌声婉转,笑泪交织,令人动容。
庆典之外,礼门的日常也别有滋味。不同于城市的灯红酒绿,礼门的热闹属于白天。倘若你想体验当地的街巷百态,那需要一改城市的“夜游”之风,挑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来到古街巷陌,便会发现夜晚沉寂的巷道,此时已挤满了大车小车携筐挎篮的乡民。圆嘟嘟的粽子、薄荷味的绿豆饼、饱满的龙眼、一元一个的光饼、软糯的乌蛋粿……各路食货顺着街巷一字排开,叫卖声此起彼伏,商贩们脸上都带着笑容,随性地坐在街边与人聊着家常。这幅晨光赶集图,让每一位外地游客都成了那捕鱼的武陵人,惊觉自己置身于桃花源中。
“礼门”之“门”,不仅是礼仪之门,也是为每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启的文化之门、自然之门、生活之门。《诗经》有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徜徉在礼门的山水之间,沉浸于礼门的风土人情,浸润于礼门的悠久文化,相信每一位游者都能栖迟其间,以乐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