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探索汉字文化创新性传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13
“汉字文化思想传承丛书”
臧克和 刘志基 徐丽群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千年来,汉字创造使用的历史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各类文字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汉字体系作为文化思想资源,历史悠久,层次丰富,领域广泛。其他各类文化价值体系核心范畴,鲜有如此深厚、纯粹、鲜明者。
通过对汉字深层结构的挖掘,寻绎恢复汉字观念发展史的线索,从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特质的价值观念。较之古籍文献整理的基础工作,这类汉字深层结构关联的构建,相当于培育汉字文化内在精神传承的新型载体。汉字使用区域“汉字文化圈”的若干学科,也往往把汉字体系作为构建中国上古三代以来的认知结构和观念系统的根基。
汉字结构与汉字书写体系,具有负载文化、传承文化的属性。汉字文化构成上述观念形态的“深层结构”。学术史上,具有“假字解经”“以字证史”的悠久传统。文字学,从来就是中国传统人文学术的根基。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贮存上万古汉字结构单位,百科全书式地直接呈现了先民对于自然与人本的“心性之结习成见”。通过体察认识,分类型、分层级,系统地演绎了最为丰富的汉字认知模式。
汉字考证索解的历程表明,经由古汉字结构的内在联系,可以发掘提取民族固有的、纯粹鲜明的观念思想范畴,可以采集知识,辨析源流,重构发展形成的历程。例如,“和”字类认知结构所体现的“和谐”观念,“仁”字类认知结构存储的仁爱人本意识,“德”字类认知结构传递出的原初道德律令,“礼仪”字类认知结构积累的人生礼仪态度,“时令”字类认知结构中积淀的时间观念发展史,等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不夸张地说,对于汉字文化知识成体系的挖掘,构成了中国认知结构的文化思想资源库。
汉字表征的中华认知结构,以形表意,以类相成,首先体现为汉字体系的分类——根据文字所表征的事物外延范围,分为系列意识观念结构类别,每个类别也就是“取类”——所取为类属,而不是具体的形态单位。
如果说语言建构了世界,那么文字就固定了世界。文字标记,为世界万物赋形,使得万物可以存储、分类、提取,进而可以互联互通,可以让人格物、致知。世界变得“场景化”,从而得以确定,可以为人所把握。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完成了第二次系统编码,即对于文字体系本身的数字化处理,使得世界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只能遵循有标注的程序,从而生产“内容”,但无法产出“知识”。知识,有待于挖掘;机器学习,则遵循逻辑,有待于标注。从这个意义来说,机器学习无法取代汉字知识挖掘、采集与传承。
“汉字文化思想传承丛书”是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组织和连续性深入挖掘历史汉字文化知识系统的课题成果。这些课题所涵盖的系列项目的开展,推进了汉字知识的挖掘与专业数据集的加工,为今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赋予了东方文化数据驱动,实现人机融合优化发展。在生成式大语言模型需要赋能的背景下,历史汉字文化知识挖掘,深入底层的文化观念认知结构,生成高质量专业数据集,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从学科建设实际出发,整合学科资源,尝试将通识类课程落到脚踏实地的文字学基础之上。为此,学校党委组织相关团队,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调查研究,挖掘知识,撰写“汉字文化思想传承丛书”,希望为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提供相对通识性的读本;同时也为“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广大读者认知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激活汉字“认知原型”记忆,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