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与虚幻间雕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1
通读徐永春诗集《幻象》,我确信,我对诗人徐永春经历了由认识到了解的跨越。最初知道徐永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发表在《长江文艺》上的诗作《深入农村》开始。以后,又断断续续读到过他的一些关于农村题材的诗作,他的作品透着一股灵气,意象新奇,佳句迭出。后来因工作和徐永春打交道,第一感觉是他为人朴实、诚信、超然物外,他思维的每一细胞,似乎都携带着诗歌的灵性,充盈着诗歌的灵感。
诗集《幻象》,让我觉得,徐永春就是一个在现实与虚幻间奔走拾掇、潜心耕耘的诗人,有虚拟浪漫的情怀,有面对现实的忧患,有针砭时弊的独到。他不间断地在现实与幻象的崇山峻岭间吟哦,从来不曾忽略将感性的认知赋予理性的思考。
诗心是敏感而多情的,常人所经历的习以为常的事物,在诗人眼里却诗意盎然:“那玫瑰与月色渲染的夜晚/疯长的头发覆盖着蓝莹莹的天”,“那一双辫子斜对人的姑娘/成了把我的掌纹印在脸上的妻”。
诗心是充满怀想的,生命的长河中,诗人心底深处总潜藏着甜蜜的经久不息的人生牵念:“在异乡的冬暮里/我从不轻易把老家回首/只是每逢佳节/才轻轻地抚摸一下老家/斑斓的细节”;徐永春拥有基层工作体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充满了深情,他诗意的笔端,出现过很多农作物,对农业的亲近感跃然纸上:“玉米的复眼/在宽大的绿色中闪烁/它们身上/世袭着农人的血液/在雨水和平安的呼叫中/丰收的目光一节节长成现实”,“走进乡间亲近农业/就必须取消检查风景、品味特色的习惯/行走在真实的乡土气息里/你才能捕捉谷物是怎样/在农人柔柔的眼波里扬花/在粗粗的喘息里抽穗/然后叠起稻香”,“几缕工业文明的败笔/像错涂的两道浓眉在疲惫的喘息/蘑菇一样生长的歌舞厅/飘出的尽是/挤痛的声音”,“那些异化的脚/失却东西/在光明无法企及的地方/物欲毕露”。
爱是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诗歌也不例外,徐永春笔下言爱,匠心独运:“你青色的发丝是为我而散的紫烟吗/我的想恋是你头上斜插的一朵小菊/执着的香味挂在我身旁起舞弄影的树上”,婉转地表达了恋人落寞的黯然神伤的思念之情。
在一口气读完诗集后,我又把篇幅最长的《幻象》重新研读了一遍,似乎走进了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在平原的秋天/那残存的一道裂缝/一道精美绝伦的裂缝/囤积着我的歌声”,民以食为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如果收获 有了裂缝,那无疑是人类的灾难,诗人只能以歌咏,以清凉的咏叹表达对人类命运、生存状态的关注。
古有洪荒,今有洪荒,这些都像旋转在一条透明绳索上的火焰,灼痛了诗人的心;古有情爱,今有爱情,诗人用他充满幻象的笔描绘了对未来时空的爱恋。艺术的感染力在于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在诗歌之路上,徐永春一直不懈不怠地走着,用他的话说,他只是编织了一些隐隐作痛的语言之光。然而我想,在隐隐作痛之余,他已创造了一笔不可小视的精神财富,拥有了金秋般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