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京:以中国方式讲述波兰故事

作者:王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1

  “军官十字勋章”是波兰共和国最高级别的国家荣誉勋章,用于表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非波兰籍人士或居住海外的波兰公民。前不久,波兰总统杜达在访华期间亲自为中国记者、作家杜京授予了一枚“军官十字勋章”,以鸣谢她向中国读者讲述波兰故事的不懈努力。

  多年来,杜京通过自己深入、细腻的采访、写作,全面介绍波兰历史传统和人文风情,客观讲述当代波兰社会生活和人物故事,对广大中国读者产生了积极、鲜明的影响,也理所当然地赢得了波兰人的赞赏和尊重。其中,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3本厚厚的书——《我,文化波兰》《琥珀色的格但斯克》和《四季波兰》,颇为清晰地展现了杜京以中国方式讲述波兰故事的生动轨迹,也充分体现了她对波兰文化的深厚感情、对中波文化交流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早在2012年,杜京就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关于波兰的书《我,文化波兰》,开启了对波兰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精彩讲述。几年后,杜京又推出了《琥珀色的格但斯克》,聚焦波兰工业、文化重镇格但斯克,对当代波兰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探寻。在2018年出版的《四季波兰》中,杜京则选取了一个颇为别致的视角,借一年四季的时序变化演绎波兰的斑斓风景和浪漫风情,展示波兰人的精神风貌和波兰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杜京对波兰的讲述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立体,也越来越深刻。

  其实关于波兰,关于她的历史、人物和风情,我们中国人是略知一二的。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从语文课本上读到过居里夫人与镭的故事,我们也大都从广播里听到过肖邦创作的浪漫钢琴曲。但波兰离我们毕竟太过遥远,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波兰终究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印象里的波兰,只是一片朦胧而婉约的风景,是一抹若隐若现的淡淡的哀愁。

  不过,事情在杜京身上发生了变化。或许是由于机缘巧合,或许是由于性格使然,自第一次踏上波兰的土地,这个诗情画意的国家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着杜京。这种吸引关乎历史、关乎艺术,也关乎美与生命,让她深陷其中,不能自已。在杜京的眼里,波兰的格调不仅朦胧而婉约,而且清晰而生动;波兰的哀愁气息是淡淡的,也是美丽的。杜京是一个游走天下的摄影家,对缤纷的色彩和优雅的景致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她又是一位资深记者,总有一种强烈的职业冲动,要将自己觉得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传扬出去。她还是一位成熟的作家,拥有足够的能力和饱满的热情,可以让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尽情表达,与读者一起倾心交流、快乐分享。可以说,与波兰相遇是杜京生命中的重要节点,从此她一次又一次去往波兰,用灵敏的镜头,捕捉多姿多彩的风景;用灵动的笔触,记录感人往事,描述火热生活。这些摄影作品和文字快速增加,不断见诸报端,继而结集成书,反复印证着她对波兰文化的一往情深,也让一幅既深沉庄重又生机盎然的波兰人文画卷得以生动呈现。

  正是通过杜京的讲述,我们知道格但斯克从来就不仅是一座造船之城,更是一座隽永的艺术之城;我们知道波兰的年轻人热爱生活,享受艺术。我们还看到,四季波兰的色彩和风景与时变幻,折射出波兰历史文化的丰富、雄奇,彰显出波兰社会生活的蓬勃气象。

  杜京这样一位热爱波兰的中国作家,《我,文化波兰》《琥珀色的格但斯克》和《四季波兰》这样几部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关于波兰的中国作品,足以让许多中国读者的身心深受触动和感染,进而对波兰的美丽风景充满向往,对波兰的美食、美酒或许还有美女满怀期待。杜京颇为个性化的波兰讲述,不仅反映了她本人对波兰文化的深刻认知和浓厚感情,也顺势打开了一扇扇窗户,使波兰文化得以更为鲜活、更为感性地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让中波文化能有一次次别开生面、深入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这是杜京在中国讲述波兰故事的珍贵收获,也是她践行文化交流职责使命的卓越成效,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杜京钟情波兰文化,或有比较鲜明的个人喜好因素,但透过她厚重、大气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明互鉴的目标,致力于传播波兰文化中的珍贵文明成果,彰显波兰文化中的深厚文明价值,以作为中国文化建设和文明追求的借鉴和参照。她介绍波兰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精湛的文学艺术成就,优雅、美好的人文风情,希望将波兰文化中优秀的、美好的东西介绍给国人,从根本上讲,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坚定的文明立场,其中所体现的鲜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表露的强烈人文情怀,让我们肃然起敬。

  作为一位成熟的散文作家,杜京在作品中描述场景、刻画人物、讲述故事,乃至传达认知、阐发理念,固然离不开自己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也离不开对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对语言节奏、调性的恰当把控,但更为重要的,无疑是对情感要素的真诚维护和自由抒发。杜京热爱波兰文化,热衷于讲述波兰文化,这种单纯而浓烈的情感是她写作的根本动力和基础支撑。根据对象和情境的差异,杜京的波兰讲述或激情满满,或深情款款,或温情脉脉,从不同维度和层面,深入挖掘情感的本体价值,使情感的丰富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从而让读者在心灵上受到强烈触动,在精神上产生深刻共鸣。饱含真情,尽兴抒发,这是杜京写作的基本状态,也是其作品真挚感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是最为自由的写作样式,没有固定模式和套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这造成了散文的千姿百态,也使散文的艺术标准略显模糊,难以把握。即便作家对理想的散文艺术标准心中有数,但要做到一贯坚持、不打折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当写作主题长期聚焦一处的时候。杜京关于波兰故事的中国讲述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书出了一本又一本,但她始终态度虔诚,不曾有丝毫松懈,也不曾有丝毫敷衍,一直自觉保持着足够的写作张力,也因此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水准,实在非常难得。阅读杜京那些精心打磨的精致文字,分享她对波兰文化的精准解读,对波兰人物、风情的精细刻画,我们既惊叹于她良好的创作韧性,更感佩于她对自己心中理想艺术标准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作家中,以散文体裁描述波兰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杜京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一位,但她想必是付出最多努力的一位,也想必是迄今为止取得成效最为突出的一位,这有杜京的作品为证,有杜京获得的各方好评和荣誉为证,有杜京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为证。期待未来的日子里,杜京写出新的关于波兰文化的作品,给有缘的读者带来更多的收获,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