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已星星听雨声:我为什么写起人生感悟来了

作者:樊希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1

  在济南第三十二届全国书博会现场举办的《鬓已星星听雨声:樊希安人生哲思集》分享会,主题是“感悟人生,挚爱生活”。这个主题很好,是从我这本书引申出来的,也是现实生活提出来的课题,看着不怎么高大上,但很接地气,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感悟人生的目的是挚爱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迎接生活,不负人生,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因此,这个题目虽小,这个切口虽小,却是积极向上的、乐观面对生活的,探讨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我为什么写起人生感悟来了?简言之,就是为了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和读者分享一些人生经验,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正确处理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书中的130篇人生感悟,集中写作于2023年4月至11月,大体上用了7个月时间,承蒙四川人民出版社关照,形成目前的集子。我写出这本书,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我是从一件小事受到感悟,开始写作的。有人问候我好,我不知怎么回答,就说“一切正常”,由此想到人生,想到“一切正常”的回答也很好,于是阐述开来。我老家把喜鹊叫报喜鸟,说听乌鸦叫是不祥之兆,在我办公室的窗户外,每天既有喜鹊的叫声,也有乌鸦的叫声,交替进行,这是祥还是不祥呢?我由此想到,这喜鹊的叫声和乌鸦的叫声都是“鸟语”,和人是无关的。人要成就事业,还是要靠自己修行和奋斗。我就是结合这两件小事对人生进行感悟,一发不可收,把一篇篇感悟文章写出来了。我能写出这些,看似存在偶然,应该也有必然性存在。

  首先,我有了近70岁的年龄,有了较为丰富的阅历,这是写人生感悟的必要资本。要写人生感悟,得有一定的人生体验。就像一个人跳进一条河流,才能说出对这条河流深浅、水温冷暖的感受。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提出要给妈妈说人生经验,那就是笑谈。年轻人能谈出一些人生体会,那也只能局限在某些方面。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潘晓提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这就是青年探讨人生的一个侧面,不是全部。因为她还不具备必须有的人生经历,而这些我有,我已向70岁迈进了。我认为,写人生感悟,起码得年过半百,对人生有了更多的体验,这样写出的人生感悟才会更全面、更周详。所谓人生感悟,有人生才会有感悟,感悟是附着于人生之上的。因此,谈人生感悟,一定的“年资”是必要的。

  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还须有点社会责任感,有对社会发声的愿望,有表达的欲求,这一点我也具备。这是我一个作家、一个出版工作者身份决定的。一个作家,一个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出版人,总要努力弘扬真善美,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促进社会进步,这一点我是自觉的。我写的人生感悟大多是微言大义,多涉及家国情怀、正义善良、为人处世原则等,其中言及读书和劝人读书的就有10篇之多。这一方面,是我多年从事全民阅读活动,有较多感悟;另一方面是我认为,读书可以提高全民素质,也可以改变个人命运,使人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此外,写人生感悟还要有一定的情怀。这个情怀,就是关心社会,挚爱生活,期盼社会越来越美好。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坚信不管社会有多少问题,道路多么曲折,前途是光明的,人心是善良的,社会是进步的,前景是美好的。我每时每刻会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心态是积极向上的、明亮的,会从看到的事物中提炼出积极意义和大家分享。人生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困难,一定不要怕,要看到不好的环境中依然有光存在。转换眼光你往往会发现,很多困难其实是发展中的困难,比如说谈恋爱受挫,做生意失败,这些都属于发展中的困难,只要你身体健康,心态良好,转换视角,都可以从中获得汲取教训、改善自我、提升境界的机会。反之,一个人对社会、对事物、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观察事物就会得出悲观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不一定错误,但对社会进步是不利的。我也常常看到困难和问题,但因为持乐观态度,总能看到社会的生机和活力。认为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美好作出努力、作出贡献,这也是我写这本书里这些文章的初衷。这也许是由个人气质决定的,它体现了我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看法,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宋代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将人生不同阶段的感受表达得诗意、形象、生动,说明人生各个阶段对人生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我写的就是一个近70岁老翁对人生的感受,且是一己之见。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我也不强求别人接受我的看法,只要读者知道我有某种看法,能交流能互鉴,我就知足了,这些文章也就没有白写。

  一个家在东北铁岭的老朋友告诉我,说他在网上已购到此书,微信中写道:“出这本书很好,正合我意。因为,您的微信公众号每条文章我都收藏,看到樊大哥出书的消息,我真是喜出望外。”看到这条微信,我当然也喜出望外,期盼更多的读者看到此书,并能与我交流。嘤之鸣矣,求其友声。我愿意和更多的朋友探讨人生、共同进步。

  (作者为原国务院参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