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传播需要更注重伦理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6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与新闻出版相关最密的传播学,当下正在朝着两个方向快速靠拢,并昭示未来。

  第一个靠拢方向是信息技术。当下脑机接口已经可以直传信息到达人的中枢,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经典理论,正在被许多学者倒过来研究,即,“信息即媒介”。如,AI与人、直觉幻觉与芯片、真相与信号的关系、多媒体与融媒体之传受变异等等。可以说,技术发展越快,这类伴随性研究就越多。

  第二个靠拢方向则为人学。几乎所有的传播学论文无一不涉及人、人性、人伦。传播学的热词“朋友圈”“社交”“圈层”“网暴”“人肉”“茧房”,乃至“社死”“反转”等,无一不是人与客观信息博弈之时的各种生态、心态。而对这些百态之状稍作观察可以感知到,百态归于一态——无一不是与既存之社会人伦发生交集与抵牾的反应。而学人对之展开研究的理论依托,无不把眼光投向行为伦理、媒介伦理。

  就此而言,把研究目光聚焦于伦理这片既为学术公地,又是待垦之土的空间,其重要性是可以感知的,当然,也就具有了实际应用与蠡探理念的价值。

  伦理学的分支不可谓不浩大。举凡当今所有人活动的领域,都发展出相应的伦理学分支。例如,如今不经伦理评估,猪肝移植用于人肝这类手术,医生都不被允许动刀,且不谈克隆人这种更激进的向人类生物本态挑战的技术。

  伦理其实并不神秘,有了人类社会行为就有了初心萌发的人伦,也就是人对秩序的形而上学化。中国古文字中的“伦”字,就是简册的象形字,表示有序与排列,形之以社会,谓之以规则。

  媒介伦理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另一分支,其领域古老而又年轻。媒介的多样化和普及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媒介伦理研究在此背景下显出其紧迫性,旨在探讨媒介行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以确保信息传播的健康、公正和有效。

  学者提出过“传播即伦理”的理论命题,意指只要传播就有行为意义,不能回避社会伦理,不可规避社会责任。重视媒介伦理研究的社会意义在于:

  维护公共利益。媒介传播的内容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媒介伦理研究有助于确保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坚守公共利益,避免误导和操纵公众。

  促进社会和谐。媒介伦理研究关注媒介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倡导公正、公平、诚信的传播原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提升媒介公信力。媒介伦理研究要求媒介在追求影响力与经济效益时,不损害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从而提升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关注人类命运。媒介与传播已与当下一切深度结合,影响人类的现实与未来。只有研究其走向与规律,才能避免媒介与信息误导的悲剧发生。

  媒介伦理又是一个面向实际的问题性研究领域,它如影随形,前沿性的媒介技术到达哪里,研究视野就要投向哪里。当下与未来的媒介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真实性。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虚假和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隐私保护。媒介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应尊重个人隐私权,避免侵犯他人的人格权。

  公正性。媒介在报道新闻时应保持公正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版权问题。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应尊重知识产权,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人机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形成的控制性数据链,智能投喂,网络软暴力的形成机制,以及范式的伦理依据、规避与容错等。

  媒介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媒介在履行责任和自律义务方面的紧迫,背景在于社会要求媒介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自律义务。这些使得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均高度重视媒介伦理的研究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