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谣言飞不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6
技术是中性的,AI技术被应用于批量生产谣言,受苛责的不应该是技术本身,而应是背后的“黑手”。
近日,天津市民李萌(化名)与母亲就一篇“科普文章”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母亲坚信文章中有视频、有图,还有各种所谓博士、医疗团队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是假的;李萌仔细辨别文章后发现,文章为AI生成,平台也进行了辟谣,肯定是假的。(7月17日《法治日报》)
被AI谣言坑骗的远不止李萌的母亲。近期,多地公安机关发布了多起利用AI工具实施造谣的相关案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AI生成的谣言中,都夹杂着“据报道”“相关部门正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并采取措施进行抢修”“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等内容,而且软件还根据输入的关键词自动在网络上抓取相关文字信息和图片、视频,由于匹配逼真性高、迷惑性强,让公众更不易辨别。利用AI软件生成的谣言速度快、成本低,不仅会对舆论空间和信息生态造成极大破坏,而且很有可能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引发混乱。
技术是中性的,AI技术被应用于批量生产谣言,受苛责的不应该是技术本身,而应是背后的“黑手”。《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规定,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面对AI谣言带来的危害,要合力共治,使AI谣言无处遁形、飞不起来。其一,平台加大技术审核拦截。平台要认真履行审核责任,对信息进行甄别,尤其是要升级技术手段,提高文字信息与视频、照片不匹配的发现率,及时将AI谣言拦截扼杀在摇篮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漏网之鱼,也让流量生意无利可图。其二,网友慎重评论转发。面对耸人听闻或离谱的信息,网民要让它们飞一会,要慢点转发、评论,从多个渠道去验证一下消息的真假,不让自己成为AI谣言传播的“帮凶”。其三,管理部门要强化法治手段治理。公安机关要加大网上巡查,及时核实相关信息,依法严厉打击AI谣言制造者及传播者。同时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AI造谣者的惩治力度,让违法人员不敢用AI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