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海谣》

书写少儿科幻小说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韩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5

  陈楸帆的新作《山歌海谣》(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为生发地,讲的故事是那么熟悉,它是科幻,却如此真实。10年前,我曾拜访贵州山区的一个侗寨,当时,腾讯公司试图把智能手机引进村子,并铺设移动互联网,通过网络销售大山里的农副产品,还用技术保存那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侗族大歌;而寨老们为迎接手机进村,举行了隆重的祭神仪式——这的确是一个变革时代的真实写照。在这个科技成了“第一现实”的世界,所有人都在重新选择自己的未来。而面对“新质生产力”不可阻挡的进军脚步,如何与时俱进又守住自我,成了重大的命题。我去过的那个贵州侗寨,也像小说中描写的一样,对外来的新事物、新想法强烈抵制,直到腾讯公司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帮扶工作(包括为当地兴建了一座村民盼望已久的风雨桥),村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才逐渐缓和。

  陈楸帆的小说则把这些情形表现得更加详尽而丰富,通过沿海城市来的女孩素素和村里女孩阿美交往的故事,揭示了这个时代的命题,使小说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少儿科幻。科技公司带来的超级云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模型,能预报天气、指导播种、防治病虫害,为僻远的山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但村里人并不是很能接受,因为当地村民有着几千年与大自然和谐生活的习俗,指引他们的是“神灵”而不是AI。同时,科技的短板和局促也有暴露。如作者所写,情感标注员让农村地区的女孩成了新一代的AI流水线工人,出现了例如AI村这样的新的底层服务行业;深度伪造则使得虚假信息泛滥,对现实生活造成威胁;还有很多问题似乎是科技并不能彻底解决的,比如制作侗布的染缸的“死活”,这表明大自然中还藏有更神秘的人类尚不能释明的规律。因此,如何让前沿科技、让现代化与民族传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如何让数据与血肉交融,创造出一个既有“机器”也有“山神”和“萨神”的世界,的确是当今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

  从OpenAI到Sora,从芯片革命到星链计划,每一场演示,每一处革新,每一个进步,无不在向我们提出各种惊心魂魄的问题。Sora可以模拟出画面,也就能造出世界,但那真的是我们需要的现实世界吗?人类几千年的生活难道就一无是处,只能贴上“落后”的标签?血肉生命会因此退场吗?我们究竟如何定义“美好生活”?不同的文化之间怎样沟通和彼此理解?……

  这部少儿科幻小说在美妙如诗的文字后,凝结了深刻的思想,做出了严肃的回答。很多经典的场面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比如故事中的侗寨篁村原本在另一地,因为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建设,而被迫移民搬迁,那么代表了村民信仰的大神树还能保留下来吗?村民以为是不可能了,他们为此怨怒。但意料不到的是,科学家并没有因为这是“迷信”而放弃,却是将大神树移植到另一地,并用了10年时间让它重新开花。这是一个十分感人且促人思索的场面,使小说具有了文化深度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同时,这部作品也是极具阅读感的,从人物关系的处理,到情绪和心理的刻画,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到智能机器的操作细节,都写得淋漓尽致、生动可触。读者从中真切看到了科技革命带来的正向改变——抗击暴风雨、惩罚偷猎者、让人看到肉眼看不到的虚拟世界、让歌者的声音传遍全球……同时,保护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类本真的心灵。小说还充沛地展现了“多彩贵州”的方方面面,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脚步,访问了窥见宇宙奥秘的天眼、妙不可言的溶洞、千奇百怪的植物和动物,并对侗族的信仰和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相信读者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到历史、现实和未来,并做出自己的选择。有意思的是,结尾处是山村女孩素素要去城里“探险”,留下了一个更具吸引力和开放性的悬念,使人期待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