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文房四宝 蒙恬制笔》

“写”给孩子的历史故事

作者:邢洁 周嘉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5

  有位哲学家曾写道,个人的因果如同一根穿越时空的细线,而将所有人、所有物的因果之线织起来,便成了一张网,网上有这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这张无垠的网上任取所见的一小块,便有了一段美丽而独特的历史。

  要讲好一段历史并不容易,每一根织线都有其来源,而对其来源的探求,伴随着一个个“为什么”,将时间推向无穷的过去,似乎永远寻不着答案。为孩子讲好历史故事则更是困难,或许正因如此,许多绘本选择讲述一段更简单的或是虚构的故事,既便于小读者理解,又富有教育意义。而绘本《遇见文房四宝 蒙恬制笔》(浙江教育出版社)则以其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尝试为孩子们呈现蒙恬将军在领军征战的途中,改进毛笔的历史故事。

  翻开《蒙恬制笔》,其饱满的画面也许会成为读者的第一印象——中心人物以外的背景、装饰等也都经过精心设计、绘制,鲜有留白。翻阅整本书后,读者便能理解如此设计的缘由。画面饱满,每一幅画面都严格遵从整体色调设计,而色调的选择,正是本书融历史于绘本的精髓所在。秦国宏伟的都城、蒙恬将军的军帐等多采用暖色调绘制,竹林、山谷等自然之景以冷暖平衡、柔和明亮的色彩呈现,而战争的前线则配以灰暗、凝重的色调。前后画面色调的急转弯,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一明一暗,一张一弛间,蒙恬的戎马生涯、战争的循环往复、制笔的失败与成功跃然纸上。画面在详尽描绘主角神态、动作的同时,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巧妙地融入背景之中,以儿童熟悉、擅长的表达方式,传达给小读者。这不仅使得主题和事件一目了然,也使得每一幅画面都有深入探究的价值。小读者即使熟知故事主线,也能从厮杀的军队、深幽的竹林、飘落的秋叶等画面中感受到人物的心境和历史的厚重。如此的视觉张力也使得本书颇具重复阅读的价值。

  毛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若是不知蒙恬制笔的故事,可能很难将承载传统文化的毛笔与刀光剑影的战场联想到一起。两者的联系,虽反直觉,却合常理。毛笔的诞生与改良,正如其他一切发明创造,需要科学精神,需要持之以恒的思考、试错,以及合适的机遇。蒙恬将军改进书写工具的想法来自于军情传递的实际需求,而制笔的原材料来自于武器上的红缨、打猎所得的皮毛。一方面,小读者能借本书了解文房四宝之一的历史;另一方面,蒙恬将军从实践出发,成功改良毛笔的经历或许更具启迪意义。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而这段蒙恬制笔的故事,以“实践出新知”来形容更为恰当。

  “蒙恬始造,即秦笔耳。晋代崔豹在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蒙恬将军的一生战功显赫,其制笔的成就可能不甚起眼,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文化的发展翻开新篇。《蒙恬制笔》以画笔再现“苍毫”,赋予这根跨越两千年的织线以鲜艳、独特的色彩。小读者或能以此为起点,跟随一个个“为什么”,探寻文房四宝的前世今生,体味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