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20世纪卷/21世纪卷)

重塑乡贤文化当代价值

作者:牟盛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5

  在现代中国学界,乡贤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却鲜有从文学角度去研究的。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表明,“作为传统表征的乡土社会,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们最热衷于书写的对象,因为乡村的变迁是表现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极好的实验场”。从文学的角度研究乡贤文化,是可行且必要的。

  实际上,在中国新文学中,也确实存在着一条完整但又有明显变化的乡贤文化发展线索。关于这一点,虽然学界早有意识,但一直都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此次《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20世纪卷/21世纪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首次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乡贤叙事发展脉络梳理了出来,以文学研究的方式再现了乡贤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和变迁以及现代化发展经历的解构、复现到重构的过程,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贤叙事、乡贤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界限,将文学与乡村文化、社会变迁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但要真正厘清百年来乡土文学创作与乡贤文化的互动关系并非易事。10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亡国灭种的危机,也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变革,从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乡村格局也几次发生巨变。而深深扎根于广袤农村的乡贤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几经变迁。《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根据乡贤文化在文学中的阶段性表现特点,将乡贤文化的变迁大致分成4个历史阶段,总结出各个阶段乡贤文化的不同样貌,从而梳理出了一条明晰的乡贤文化发展线索。

  书中结合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对乡贤文化的流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晚清以来,随着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的崩溃和各种新思潮的涌入,乡贤和乡贤文化作为封建文化的一种表征被一起否定,乡贤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鲁迅的《阿Q正传》、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中的乡贤乡绅形象,勾勒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与乡村社会的艰难转型。新中国成立后,以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村新人”形象开始活跃于各类文学创作。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繁荣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白鹿原》为代表的乡贤叙事作品,开始探讨乡贤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进入21世纪以后,作家在审视、反思乡村文化衰退的同时,也积极探寻新乡贤对于重塑乡村文化的时代意义。这条线索也表明,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潮流中,乡贤文化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完全消逝,它或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或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新的生命。正如丛书主编李静所言:“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乡贤文化又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贤文化展开研究是揭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真面目的重要途径。”而这也是唤醒乡贤文化当代价值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这部两卷本的研究著作真正要说的是,在乡村建设与新乡贤文化建设中,文学或许扮演不了主力军的角色,但乡土小说家们直面历史沉疴,深切关注乡村现实,积极参与乡贤文化乃至乡村文化建设的姿态,本身就是文学参与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一种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深远又长久的力量——这也是这项研究重要的价值所在,通过对乡贤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反思其现代遭遇,探讨其文学书写、传播机制及当代重建的可能,既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理解乡村文化变迁与再生的全新框架,同时也为乡贤文化和乡村建设提供了文学路径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