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故事展现文化传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12
过了一湾又一湾,弯弯曲曲到永丰。过了一岗又一岗,桃花开满老瀛山……
——永丰民谣
民谣里说的永丰就是永城,一个坐落在长江的一级支流綦江流域永丰河边上的小镇。
——摘自《爷爷的唢呐》
现实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的时代表征,在于题材领域与边界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儿童小说走出了校园、家庭,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字作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儿童成长故事,而是更多地为故事的背景赋予地域、民族、文化的意蕴。地域文化资源发掘,地方性写作经验,同样是当下文学发展的创作热点。刘泽安是一位生活在重庆綦江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多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热情与书写地域、历史、文化记忆的情怀,促成了《爷爷的唢呐》(重庆出版社)这样一部多重意蕴的儿童小说。
《爷爷的唢呐》以重庆市綦江区永城中学(中国工农红军王良红军中学)“永城吹打”传承学校为聚焦。永城,一个坐落在长江支流綦江流域永丰河边的小镇,当地的永城唢呐吹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丽的小镇上,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校园,校园中,是一群活力四射的中学生。作品迎面而来的,首先是鲜活的儿童与校园。作品写人、记事的段落里,采取了颇为活泼的儿童视角,而且是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这样的视角设定,使作品的叙事有了一种面对面讲述的亲切劲儿。叙述人语言描写的细节处,能感受到比较清晰的年龄感。学生以群像的形式出现。老师,包括校内的牛老师,校外的大爷爷刘班主等也都各具特色。
围绕着这些少年形象与成人形象,作品描绘了多幅乡镇生活场景,也突出了“当下”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乡镇发展面貌。外出务工的家庭,爷孙辈的互动,教育面临的问题,乡村环境的变化,包括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等,都在作品中有鲜明呈现。可以说,作家有着丰富的地方素材积累,对所处地域、对当代乡村有着颇为深入的认识,写出了具有“当代”属性的乡村生活。
与此同时,作家以“当代乡村”的时代故事为载体,努力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在作品中注入了多重文化元素。当然,首先贯穿全篇的,是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唢呐。作品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具体形式与路径。与此同时,作家以学校改名为“王良红军中学”为线索,拓展到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描写。当然,《爷爷的唢呐》中,作家所希望承载的地域文化基因还不止于此。贯穿于多个篇章之首的綦江和永城地区的民谣,叙事过程中穿插的一个个写景的段落,綦江以及永城地区的传统文化描写。字里行间,蕴含着作家的乡情,这是属于重庆綦江作家刘泽安的创作财富。
《爷爷的唢呐》中,有些场景描写是颇为生活化的。作品中写到的牛老师和婆婆关于挥手暗号的故事,既心酸又温暖,那是乡村教师浓浓的爱与责任;写到孩子们周末回家带着唢呐练习,于是乎,永城镇的很多个村庄里的山坡坡、山岗岗、山沟沟里都有此起彼伏的唢呐声,一派奇妙景象。
作家也为作品赋予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终章。小小的凤凰组合,带着唢呐传承的期待,走向越来越大的舞台。我想,这正是作家通过作品给予的一种期待,并且不单是对唢呐传承的期待,同时是在期待更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能在新一代少年中得到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