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域外汉籍整理研究路径

作者:叶跃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12

  域外汉籍是指海外使用汉字书写的古代书籍。它包含大量尚未被深入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具有多重研究价值。例如,对研究中国的学者而言,域外汉籍不仅能揭示中国古代文化在域外的影响,也能通过域外视角来反观中国自身文化。对东亚文明研究者而言,跨国别的汉文字交流和书写,是研究区域文化共同体及其内部差异的独特材料。

  那么,如何挖掘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献资源呢?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文献介绍和整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编撰目录和提要,丛书整理刊印,选取单行本进行注释。然而,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可以推进文献的整理和利用呢?马琳博士编撰的《朝鲜半岛古代诗人追和中国诗歌文献辑考》(天津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辑考》),可视为对域外汉籍整理和研究新路径的一种有益探索。

  《辑考》所收录的作品固然属于域外汉籍,但并非我们常见的由中国外流到域外的文献,也不是域外学者对中国古籍的传抄注释,而是由域外文人用汉字创作的作品。本书以“追和诗”为标准,从600余种域外文集中,辑录朝鲜半岛古代诗人追和中国诗人的诗作4000余首,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可以说,这是一部基于主题辑录而成的域外文献总集,从中能一览古代朝鲜半岛追和诗的概貌。为方便读者对照参考,编者还附上被追和的中国原作。这些都可见“辑”背后的苦功夫。

  本书的“辑”往往伴随着“考”,“考”即“考证”。文献在古代抄写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讹。例如朝鲜朝孙肇瑞绝句《南堂》的末句,底本是“明月秋水共天长”,但“长”字显然不合韵,编者于是将“天长”改为“长天”,这样既符合诗歌前两句的押韵,也符合原韵苏轼诗的韵字。这种考订能确保读者看到更符合原貌的文本。

  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如何利用是一个关键问题。从文献整理来说,把古代文献以更符合今人使用的形式呈现出来,本身就具有学术价值。但这种整理的价值之大小,还与文献的利用价值有关。这个利用价值是可以“创造”出来的。具体到本书,它所辑录的资料,在历史上并不是已聚合成集的,而是编者根据“追和诗”这个主题视角,赋予它们新的内在统一性和相关性,也赋予它们新的文本集合形态。这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便利和视角启示。

  在辑录相同主题的文献整理方式中,编者选取“追和诗”作为主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追和诗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文学内容,记录了后人对前人的文学接受,而异域之间的追和诗,价值就更为独特,它揭示了不同地域文学之间的关联。

  作为一本大规模辑录域外追和诗作品的著作,编者在整理过程中,肯定也遇到不少难题,例如体例的问题。编者在“前言”中已坦言这方面的挑战。但可贵的是,编者抱着的心态是试图探索出一套“域外追和诗文献整理”的体例,为日后的日本、越南追和诗文献整理开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