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昆曲发展的历史存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12
全套10册、300余万字的《昆曲口述史》(安徽文艺出版社)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该书记录了当代昆曲发展重要推动者、亲历者的口述,丰富了人们对当代昆曲发展的认知,对于昆曲研究乃至当代戏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体例精严统一,“整理”有节有度,具有客观性、学术性和可读性。口述史作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研究方法,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学界,有明确的学科边界、理论内涵和操作方法。从更广义的口述史来说,中国很早就有“记言”传统,历史学者也重视搜罗地方“耆老”的言论作为历史写作的材料,因此当代中国的口述史发展,完全可以在融合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土性特征的口述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昆曲口述史》尤其在“整理”口述材料时,在不损害记录的客观性前提下,增加了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学界提供了一套口述史创作的有效模式,这对当下方兴未艾的艺术口述史学科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精审口述对象,体现代表性,兼具涵盖度,集中而全面地反映当代昆曲发展历史。项目组对口述对象和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和审慎考虑,聚焦昆曲流行的主要区域,选择当代昆曲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演员、乐师、剧团管理者、昆曲研究者和文化官员共144人进行访谈,涉及近100年昆曲人才培养、艺术传承、剧目生产、行业生态、理论研究等多方面话题。对如此广泛区域内昆曲发展各个方面进行描述、观照,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尤其是口述史所记载的都是采访对象亲身经历的事情,具体而微,这些历史的细节不是借此机会,当然无法为后人所知晓,历史也将失去其丰腴的骨肉和体感温度。因此捧读该套丛书时仿佛回到历史现场,从丰富的个人记忆中看到一个音符的诞生、一部戏的传承、一个人的成长,也从众多个人记忆汇聚成的集体记忆中感受到时代风云与昆曲兴衰的宏大叙事。至出版时,很多当年年事已高的采访对象相继离世,正是这样抢救性的挖掘整理为学界留下宝贵的口述史料。
口述内容丰富,有史料价值,有理论价值,也有思想价值。史料价值,上面已经说过。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演员、研究者对昆曲艺术的经验总结、理论思考中,比如丁修询、吴新雷、洛地等诸位先生口述就蕴含着很多理论问题,昆曲表演体系如何建立,昆曲艺术发展如何守正创新,等等,对当今昆曲艺术实践和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所谓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20世纪昆曲发展的几个低谷时期,昆曲人以赤诚之心为昆曲守护火种和生机,其事迹可歌可泣,其思想行为令人感佩。比如“传”字辈当年唯一健在者吕传洪及“传”字辈子女对国风剧团历史的回忆,桑毓喜先生口述60年代寻找宁波昆曲老艺人张顺金来培训班教戏的往事,叹其艰辛,感其热诚,读起来深受教育,让今人对传承好发展好昆曲艺术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