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精髓少不了真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11
多媒体手段普及之后,云泥之别的传播效果在所难免。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直播平台,争相成为网红。然而茫茫之海,难得达人,所愿落地成真者,实乃不多、不佳。
除了科研、经济、工业等专业平台以实实在在的数字信息与文字信息为主之外,根据抽样统计,社会化的直播平台上,其传播内容“硬信息”不多,主要是议论、娱乐、家长里短甚至搞笑等软内容。为了教会庞大的“菜鸟”走红,各种培训形式五花八门,试图传授“窜红”之捷径。
技术的速成是办得到的。很多人肤浅地学一点技术之后,匆忙挤上镜头,想一鸣惊人。然而,内容的速成没有什么捷径。如果“窜红”有捷径,教授的老师早就让自己大红大紫起来了。
那怎么办呢?长期去学习基础内容和专业技能,从根本上提升素质,这不现实。若你非要想过一把传播的瘾、尝一点粉丝的点赞,那这点“理想”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呢?
有。那就是不管形式如何,你的传播总要有点价值,即便没有高大上和专业的价值,至少要有两个字:真情。
如果把直播比喻为一篇散文,季羡林先生传授的秘诀就是“散文的精髓在‘真情’二字”。他研究古代散文家作品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没一个敢‘散’、敢‘随’的,无一不简练揣摩、煞费苦心”。
真情,以多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直达人心的方式,更易于影响人,而且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影响,或者说是软与硬结合的映象。君不见,有一些现象级的草根歌手爆红后,人们评论多的并不是其技巧,而是其沧桑的直感、蕴藉的情感和难以道尽的生涯之通感。
透视一下某平台公布的其头部30名播主情况,可以发现即使搞笑内容,也不是随意的捉弄、促狭,更不是低级的恶搞或凌弱。相反,反映友情、亲情、爱情和危难之时的侠义之情,潜映在大多数场合中,至于弱者不弱、智者被反噬的反转情节更是多见。这些,都反映了直播者的正直与真情。
社会及格线,这是一条隐性的真情标准,它看不见但时时起作用。这条及格线的表现方式就是看你有没有真情。真情有没有要素支撑呢?有,那就是良知。
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价值是“善”,行为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为善”。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是民间的最高追求。无论是上至倡导光明之德还是低至持有恻隐之心,这些真情如何表达千差万别,可以各表,但是一旦缺项则毫无社会价值,直至遭人冷遇或唾弃。
将来的历史,必然会把当下波澜壮阔的传播现象载入记录。在林林总总的平台、播主、作品当中,谁会留下一点浪花?何者能存下些许价值?还是用季羡林先生的话来做预判吧:“没有震撼灵魂的真实情感,绝不会流出什么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