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香源远流长

作者: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 聂震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5

  “书香”,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美得沁人心脾而又令人向往的词语!

  那么,何谓书香呢?书香首先是一种植物的香气。古人为防止蠹鱼咬食书籍,遂于书中放置芸香草,用其散发的幽幽清香驱虫。宋人梅尧臣即有“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之句,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也曾以其作为阁中藏书防蠹的主要药物。因书页常染上芸香草的香气,“书香”之名便由此而得。

  芸香草,又名芸草、七里香、灵香草等,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秆细,花金黄色,叶片狭条形,嚼之辛辣有麻凉感。多产于我国西部山川之地。芸香草不仅可用来驱虫,而且还是一种可贵的药材。它的叶、茎香气浓郁,可入药,有止咳平喘、散寒胜湿的功效。芸香草留香能力强,气味久存不散,可保持数十年之久。

  “书香”一词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中被广泛引申使用。大凡与图书典籍有关的事物多以芸香草冠名,如“芸帙”“芸编”,都喻指书卷。“芸签”原指书签,后来词义也衍变为图书。“芸香吏”则指校书郎,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做过这个官。

  “书香”一词早已成为我国延续至今赞誉读书的美好词语。随着词语的活用,在我们的社会里,普遍把爱书人家称为书香人家,把崇学重教的城市称为书香之城,把人们认真读书的行为称为品味书香。书香并不单指袭人的芸草香,还指书籍自有的纸张和油墨的气味,及其与芸香草、樟脑丸等各种防虫的芳香物混合而成爱书人喜爱的香气。人们从阅读中品味出来的书香,更多源自书籍传递的感动,是淳善的世间人情,是美好的道德情操,是悠久的文化传承,是壮丽的大好河山……读书之人神与书交,气与书合,掩卷长叹,口存余香,物我两忘,这便是书香绕心,书人合一。古代读书兴盛,吟咏书香的诗词并不罕见。元代诗人萨都剌《寄良常伯雨》“隔屋书香开酒瓮,卷帘树色人茶瓯”,元末明初诗人陈谟《题朱雪岩小影图文公之后居南雄者》“考亭云谷高风在,长有书香付后来”,明代诗人庞嵩《又次唐山韵二首》“况有书香传万卷,乐随诗酒对年华”,明代诗人祁顺《题何氏西溪书屋》“书香一脉如溪水,今古滔滔不尽流”,无不抒发着书香人生的感动。

  斗转星移,陵迁谷变,石烂海枯,中华大地的书香却氤氲不变。现代普通人家,为书籍防蠹,早已改用樟脑丸、檀香片乃至各种化学防虫制剂。然书之有香,我更愿意认为这是指书中的内容和书籍承载的精气神,而不仅仅是书籍纸张、油墨以及装帧中掺进的有形成分。书香,更多时候是指在书卷里所蕴藏、散发、萦绕的一种不尽的历史记忆与个人缅想。书香是对书籍的赞美,书香是对读书人的褒奖,书香是对文化的赓续与弘扬。作家梁实秋说“书香是与铜臭相对立的”,可谓一语中的。千年以来,对于“书香”“铜臭”,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褒贬好恶——“钟鸣鼎食之家”若不是“诗书簪缨之族”,则多了土豪气;稼穑之户若能“诗书继世”,门户方能贴上“耕读人家”的横额。历代无数读书人家不绝如缕的书香,簇成了滋养中华文化参天大树的浓密根须,即便有遮天蔽日的战火将无数典籍化作焦蝶,也仍有数不尽的家庭和读书人将书香与生命相融,乃至与血脉共存续,使得“礼失而求诸野”成为可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事实。

  阅读能让人们与智者对话,听圣贤指点,于静夜闻书香,以慢生活酝酿思想,在无边书海里陶情冶趣,开阔胸襟。读书如品茗,滋味在其中,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书香,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内容。

  (本文摘自《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