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国际出版论坛:

AI踏进出版业,出版人如何与之相处

作者:本报记者 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4

  在2024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介绍该集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情况。 本报记者 左志红 摄


  在6月21日于北京举办的以“新质生产力与出版创新”为主题的2024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词汇在中外嘉宾发言中频频闪现。连接这些高频词汇的是出版人关于业态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走过一段数字化发展路之后,当“技术新秀”AI大踏步走进出版业,出版人如何创造新质生产力?这场论坛上中外出版人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晒出新技术应用“成绩单”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迭代发展,成为产业发展新动力。论坛上,多家出版企业晒出了新技术应用“成绩单”。

  “我们基于权威百科知识的人工智能语料库推出了‘司南君百科知识问答机器人’。”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勃分享说,出版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不仅意味着技术的革新,更预示着出版行业从内容创作、编辑、出版到发行、推广等各个环节的深刻变革和全新机遇。中国出版集团推出的首个古籍整理大模型——“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包含了《四库全书》在内的古籍文献超20亿字大型语料库,能够实现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翻译、诗歌生成、自动标引等多项功能。不只如此,中华书局古籍语料库、商务印书馆工具书语料库、中译语通多语言语料库等已实现商业应用。“古籍智能整理平台”可实现古籍繁简转换、自动标点、OCR识别(光学字符)等,为行业古籍整理提供服务。

  “2023年,我们做了个实验,结果出版了第一本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撰写的书籍。但实际上,我们已经使用人工智能超过10年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说,“2019年,我们出版了第一本由机器撰写的学术书籍。那是一本以锂电池为主题的学术书籍,已经在一些高校使用。”安诺杰说,他们已经在工作流程各阶段使用AI技术来提高效率,并且有多本图书以及期刊使用过AI生成的内容。

  科研人员也不满足于在“岸上”研究AI。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分享了团队用AI助手读文献、做调研的实验。“我们可以将研究员、编辑、发布者等通力合作的过程交由代码来执行。”她认为,AI已经深深融入出版流程。在数智时代,出版人需要在出版的全流程中,强化数智技术与出版的有机融合,“吃透”智能交互技术原理,结合实际有效应用。


  智者与人工智能双向服务


  人工智能很“能”,那么人如何与其相处?“人应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智者”,张久珍的观点与中外出版人的实践相吻合。

  “我们做了一个规模非常大的调研,询问客户为什么要购买我们的内容。答案中排名最靠前的是他们信任我们的内容质量。”圣智集团Cengage Select总裁、国家地理学习总经理亚历山大·布罗伊希分享说,学生做作业时可以向ChatGPT提问,它也会给出答案甚至是正确的答案,但直接给出答案并不能促进学习,或者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作为教育出版商,圣智集团的AI助手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思维,让他们进一步思考、提问、发现答案。

  “圣智集团也会基于ChatGPT打造大模型,但我们更专注于所拥有的高品质内容,致力于帮助学习,而不是仅提供答案。”亚历山大·布罗伊希由此谈道,对于教育出版商来说,AI能够提高效率,但创造性的工作仍然需要人去做。

  德古意特博睿出版公司联合首席出版官薄墨如谈道,人工智能可以把编辑从耗时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公司也正在投资自动化以提高效率,使出版过程更加流畅。但这并非没有局限性,比如,人工智能对日常对话的翻译也许已令人惊叹,但在学术和科学交流方面仍需改进,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完全自动化。毕竟,人类语言的许多细微差别似乎不可能向算法解释清楚。此外,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存在固有偏见,偏爱可量化的数据而忽视微妙的定性分析。这会无意中引导研究人员倾向于定量研究方法,使得定性分析的优先级降低。但不可忽视的是,定性分析在人文社科研究中非常普遍。

  薄墨如说,德古意特博睿出版公司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改进科学家和学者的著作,但作为出版商他们有责任以最好的方式照顾作者交付的工作成果,也因此公司将继续在整个出版业务中给予作者和编辑中心地位。

  安诺杰分享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对于AI使用的五项原则,其中包括隐私保护和数据治理等。他们将通过透明度和一致性报告对人工智能系统负起责任,也将继续探索如何让人工智能以道德和负责任的方式为出版工作提供助力。


  强化产品与业态创新


  “我们基于混合现实内容和数字资产,研发了名为‘土壤大世界’的元宇宙平台。目前该平台已为超过80家文化机构提供服务,为读者提供新型阅读体验。”中图云创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邵丹说,他们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出版行业的服务从平面纸张向多维空间延伸。

  “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推动内容创新、渠道拓展、流程重塑,破除对原有路径的依赖,不断深挖新技术的运用场景,更好地培育出版行业新质生产力。”常勃认为,出版人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技术研究应用机构、资本资源方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汇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新华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沈建说,出版人要盘活精品内容资源,加强多语种全媒体出版,也要进一步探索行业垂类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强化产品与业态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卡琳·潘萨谈道,出版商的改革创新既要有利于制作更好的书籍,还要通过减少油墨等以更可持续的方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张久珍认为,数智时代出版业需要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贯通型人才,要能针对企业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当我们在谈挑战的时候,也即将迎来一个机会,如何在危机中把它变成转机,用转机换取成功是出版人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诸多新技术都蕴含着让出版业拥有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