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神话宝库中蕴藏的文明密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1
《世界神话二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背景主要是依托“神话学文库”一辑和二辑两套丛书。丛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结项成果。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包括世界神话作品和神话学研究的全球新成果,突出中国神话的跨学科研究,两辑总计38部书。依托这38部书链接本书之外的相关内容,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宽阔的学术视野。
本书将世界神话分为外国神话和中国神话两部分。前11讲为外国神话欣赏,主要侧重世界几大文明古国的神话遗产,包括苏美尔和巴比伦神话、古埃及神话、希伯来神话、克里特和迈锡尼神话,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印度和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等。在这一部分中,有一些内容是今天常规教育基本没有涉及的,例如克里特和迈锡尼神话、凯尔特神话等,在过去的大学和中学课程中几乎没有提到,这是我们为弥补缺陷而专门设计的。因为它们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渊源。中国之外的东方神话以日本、韩国的神话为代表。本书还特别增加了以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非洲的部落民等为代表的原始民族的神话,即原住民神话的内容。
中国神话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从第12讲到第25讲,除了第12讲带有中国神话概说的性质以外,其余每一讲都会涉及一个中国神话专题。例如,第13讲为鸿蒙神话和盘古神话,第14讲为伏羲女娲神话,第15讲为黄帝、炎帝与蚩尤的神话。这3讲主要介绍中国神话中具有老祖宗性质的神祇和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后世的传播和影响。从第16讲开始进入了历史传说中的夏商周时代,主要讲尧舜禅让的著名传说、鲧禹治水与夏王朝的建立、夏启上天、后羿射日、西王母神话等。接下来的3讲把中国神话与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联系在一起,分别介绍新年与饺子、端午与中医、七夕与织女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内容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神话观念底蕴。第24讲的题目为“玄鸟生商与凤鸣岐山”,主要内容为商周两个朝代的神圣图腾动物及其变化情况。最后一讲专门介绍汉族以外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情况。
本书旨在介绍与普及有关世界各国神话和神话学研究的学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认识人类各民族神话遗产,启发读者探寻神话的文化底蕴。本书的切入点为一个跨学科的新角度——文学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虽然本书的对象为世界各国神话,但同样有理论的高度,那就是“大传统小传统对接”的理论。大传统指的是先于文字的文化传统,我们讲的神话内容,除了以语言文字讲述的,还有很多以图像的形式存在。因为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神话是由图像造型表达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把神话讲成了具有大约1万年传统的人类表达过程。所谓小传统指的是用文字书写的文化传统,最早的汉字叫甲骨文,在甲骨文以后形成的神话称为小传统神话。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简单的父亲、儿子的关系,这样就通过今天的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理论把这些图像神话的内容脉络发掘了出来,形成了一个连贯的神话体系,这就是所谓的新理论、新方法提供的新知识观。
本书有两大特色。其一,本书所讲的世界神话强调的是五大洲、全人类共同体所覆盖的神话。过去我们所知甚少的、没有文字的原住民神话,会在本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二,本书采用四重证据的新方法作为方法论支撑。四重证据法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神话是怎么来的,神话想象与神话逻辑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不同的动物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死而再生的特点,并组合成了一个神圣的形象。这类问题的答案在于文化基因。但文化基因并不能够在短浅的文字叙事中找到,一定要在先于甲骨文字的崇拜脉络中去寻找才能找到。文化基因的基因库的时间跨度都在四五千年以上,这种新知识观有利于提升欣赏神话作品的学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