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1
在过去的20年间,伴随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新就业形态”概念应运而生并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占灵活就业人员的42%,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新就业形态逐渐发展成为劳动者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面临着现有劳动法律框架和社保体系无法适应新就业形态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为我国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新就业形态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应对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缓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劳动者福利的重要体现。有鉴于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将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规范与对策研究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学术工作,进行了精心组织安排。《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规范与对策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趋势、影响与协同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其使命是及时跟上研究,厘清新就业的概念和特征,掌握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规模和趋势,积极探索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和权益保护问题,为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读者了解新就业形态提供参考。
本书是对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完善新就业形态协同治理机制的一次系统研究,在作者构成上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专家,在框架内容设计上力求全面完整,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定性与定量研究、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往往与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非标准就业等概念相提并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就业形态有不同的理解。本书将新就业形态与非标准就业和灵活就业进行了概念辨析和理论视角多维审视,研究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界定并总结其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就业形式多元化、就业管理数字化;组织方式平台化、平台用工规模化;兼职工作便利化、零工就业全时化,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新就业形态的本质内涵。
本书在对新就业形态总体发展规模进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多种手段,详细剖析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家政服务员这四大典型新就业形态的人员规模、从业原因、工时工资、社保培训等内容。值得关注的是,本书通过仿真模拟,利用就业总量的单一数据和共享经济的就业弹性这两种方法对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经预测,2025年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可达1.1亿—1.3亿人,2030年将增加到1.5亿—2.2亿人,对其劳动权益的保护研究尤需提上日程。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我国新就业形态的研究目前还属于起步阶段,有待继续深入。当前,新就业形态尚存在概念不清、统计不全,对劳动者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不够,以及经办服务落地难等问题。新就业形态正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对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的性质认定仍在讨论之中,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政策正在积极探索和试点实行中。新就业形态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还存在大量的有待深入探索研究的空白领域。本书通过对新就业形态进行概念辨析、现状描述、趋势分析和政策梳理,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新就业形态的综合治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不仅能够增进读者对新就业形态的了解,还可以为新就业形态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以及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或意欲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最后,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我国新就业形态相关问题研究工作中来,大家携手促进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共同助力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