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两个结合” 展现“转化创新”

作者:雷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3

  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系统阐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新闻出版广电战线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笔者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体会到,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走进群众心中,以下三点值得探讨。

  发力主题精品,高屋建瓴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出版广电战线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些时代主题汇入一部部重要著作和主题出版精品中。《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以下简称本报)把主题精品出版物作为宣传重点,忠实记录行业在助推文化强国建设中留下的坚实脚印。

  笔者认为,以主题出版物为落点,我们要在诠释“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文化工程、重大出版项目上发力,从不同视角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讲述好中华优秀典籍跨越时空的出版故事,宣传好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

  盛世修典,赓续文脉。党的二十大前夕,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出版发行。“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复兴文库》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从贴近行业读者的视角切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华书局主要负责人和部分参与《复兴文库》出版工作的编辑,请他们分享《复兴文库》出版背后的故事和每个人心中的感受。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本报记者聚焦《复兴文库》展台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以期从行业“小窗口”透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成就”。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重大文化工程。在“大系”工程的每个重要节点,本报都在重要版面做深度报道,特别是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版的“百版庆华诞”特刊中,封面版以整版推出《总书记关心我们出精品》。

  历17个春秋编纂出版,“大系”项目于2022年年底结项。本报的关注重点也转向“大系”出版成果的传承传播。2023年4月,作为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的预热活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在杭州开幕。本报记者深入挖掘了展览中“大系”修典工作溯源与“大系”典籍中的“阅读”双线并行的亮点,报道在头版头条推出。今年2月,本报头版头条推出《让“大系”在新时代“活起来”“用起来”》,契合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联结当代读者生活的时代课题。

  挖掘“创新”经验,聚合受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体现在新闻出版广电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方面面。以站位的高度、眼光的锐度、视野的宽度,充分挖掘新闻事件的价值,辅以生动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融媒手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提升新闻报道水平、展现新时代文化新貌的必选项。

  《老物理学家60年的手稿因何“迷人”——走入六卷本〈段一士手稿〉》,是本报刊发的一篇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报道,讲述了兰州大学出版社编辑克服诸多难题,将物理学家段一士跨越60年的手稿以影印出版形式原貌“复活”,初心就是“希望段先生的科学家精神能通过出版实践完美体现”。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我们贴合行业定位和特点,以图书出版为核心,以书与人的故事为线条,于无声处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今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37家少儿出版社携手推出的“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漫画版)首批图书亮相。本报记者捕捉这套少儿主题出版物用条漫绘制“中华文明DNA”的出版特点,展现了少儿出版界将“爱祖国、爱家乡”的宏大主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转化为儿童看得懂、喜欢看的阅读产品的创新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不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高度看待一些有创新性的举措,不仅能赋予报道更大的新闻价值,也能通过宣传更好地启发业界、指导实践。

  4月3日,本报头版头条聚焦一档理论节目《认识你真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的创新。从《资本论》《孔子家语》《道德经》到《悲惨世界》《哈姆雷特》,节目将习近平总书记书单中的5部作品加以解读传播,让观众从经典名著中感悟思想伟力,为业界持续推动理论宣传通俗化大众化、走入寻常百姓生活提供借鉴。

  “跨界”多元采访,深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博大精深。笔者认为,宣传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需要多层次、多角度阐释。同时,文化传承,图书、影视作品等是载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人。因此,仅从不遗余力宣传“两个结合”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来说,也应从多个视角突出人的主体性。

  今年1月,本报在1版推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传承发展大家谈”专栏,以本报记者深度采访的形式,邀请宣传思想文化一线工作者畅谈对文化发展、文脉传承的所思所想,展现他们的担当作为。

  该栏目的采访对象体现出一定“跨度”,有深耕传统文化板块的出版社的社长、重大古籍文献整理工程的主持者、文博界专家学者等,还采访了多位“跨界”传播传统文化的知名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等。通过他们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知行合一,带读者走近“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荆楚文库》、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等精品的背后故事,更揭示了运用“两个结合”科学方法指导文化实践的真理力量。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该栏目重点推出两篇稿件,分别是对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和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的采访。王学典担任主编18年的《文史哲》杂志,持之以恒研究探索中华文明,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引领学术研究风潮,在采访中他鲜明提出,期刊人应该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当代新文化的创造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莫砺锋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普及古典名著 弘扬传统文化》为题发言,采访中他表达了“让古典名著从象牙塔进入千家万户,是学者和出版人共同的责任”的呼声,而他从“固守”大学讲台,到撰写古典文学普及性读物,再到走上央视《百家讲坛》“一讲成名”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范例。

  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通过“跨界”开拓视野,能够厘清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展示好文化建设新貌。近两年,全国多地涌现出现象级文旅热潮,本报通过和行业相关联的视角,关注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尔滨现象、天水麻辣烫,以及近期火热的《我的阿勒泰》等话题,揭示这些不经意的走红,根植于当地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为行业读者带来更多“功夫在诗外”的启发。

  综上所述,宣传贯彻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放在首位,同时要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努力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故事,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