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摄影如何完成导演意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2
在纪录片摄制团队合作中常常提到的就是默契,一个团队配合默契度与影片质量有较大关系。当导演对一个故事的内容产生想法时,往往会把想表达的意图告知团队,此时团队成员会根据导演的意图去完成各个部门的工作,其中摄影将对影片的影调、形式、构图等画面内容进行创作和编排。摄影能否很好地理解导演意图并进行二次创作,对于纪录片而言十分关键。
前采前:构思影调
一部纪录片在拍摄前需要进行前采,而前采前导演会对影片进行导演阐述和故事梗概说明,这时摄影需要做的是,理解导演的意图并初步构思出影片的画面,同时告知导演自己安排画面的思路和逻辑,在一些无法完成或难度较大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而导演要做的是,根据摄影提出的方案及建议去修改自己的意图。
例如,在拍摄纪录片《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片头部分时,导演提出需要一个小提琴手演奏一支曲子作为全片的起引,小提琴手要在不同的实景中演奏,突出人物,弱化实景,摄影据此思路,把影片定为了中低调为主的调性。这时导演便能通过摄影的建议,感知到这部影片的大致影调。接下来就是画面形式,根据“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的方式,捕捉中国农村扶贫减贫的成果与经验”这样的创作思路,摄影构思出一个以跟拍形式为主的拍摄构想,并通过“捕捉”一词分辨出导演需要的是类似抓拍的即兴效果。
前采时:架构画面
前采过后,导演对人物性格、环境描述、故事脉络有了进一步的细化,摄影此时便需要对导演意图进行画面的初步架构和组接,根据不同的人物个性和故事环境进行分镜头的准备,此时的分镜头还不是拍摄分镜头,而只是架构式的分镜头。
例如,在中柬合拍纪录片《永恒的朋友》中,有一个拍摄片段是柬埔寨运动员在游泳馆进行训练,导演想要拍摄到运动员划水时溅起的浪花,想拍到运动员与教练之间的默契等。但是,针对前采时发现的游泳馆中灯光条件不足、太阳的照射时间不够长等客观问题,摄影需要对这个场景做灯位和机位的设计,比如因为逆光能更好地展现水花与汗水的质感,因此在拍摄水中游泳时或者器械房训练时,摄影首先要保住逆光的存在;再如,教练和队员的交流是靠翻译进行的,这样容易造成情绪滞后,所以摄影应该在镜头表现上尽可能地使用带关系的构图方式来加强交流感。采景过后,摄影根据现场情况和导演的意图进行机位和灯位的布局与分镜头本的架构。这个工作非常繁琐,但是对影片的成型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前采时,如何更好地去了解导演意图?此时,摄影需要分析导演意图中的情绪点在哪里。中老合拍纪录片《志同气合》中,有一段老挝胶农早晨割橡胶的画面。当时,如果摄影只是单纯地理解成导演要拍摄割胶人的工作,那么这个故事很容易会拍成人物纪实或知识普及片,通过跟导演的沟通,摄影发现这是一个“种植替代”的例子,导演的意图是想用一个割胶人的生活方式,让观众去体会种植替代给他带来的美好生活。理解之后,摄影发现,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时间的递进关系,因此可以在影调上也做出与时间相仿的处理,将清晨胶农出发场景做低调处理,显示一种神秘感,在割胶工作时做中调处理,把割胶工作富于层次的美表现出来,最后在太阳出来后做一个高调的变化处理,表达割胶人心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通过摄影对这段故事的一系列设计,导演对将要拍摄的画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拍摄中:随机应变
一般在有分镜头架构的指引下,拍摄会比较稳定地持续下去,但是,纪录片拍摄中面对的不是演员,而是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前采人物的情绪和事件在实际拍摄中常常会有各种出入。
拍摄纪录片《一湾一世界》时,需要三个孩子在海边玩耍的场景,导演起初的意图是,拍摄孩子在海滩上玩着有世界往来意义的沙堆、玩沙堆时拿着玩具进行角色扮演、向来往的轮船挥手等一系列有丰富情绪的镜头。然而,开始拍摄时却遇到了各种问题:首先是连续的高温导致小孩的玩耍变成了煎熬,再是海面出现了许多采景时没有出现的船只等。由于摄影在前期与导演有过很好的沟通,明白导演的意图主要是“孩子在玩、海滩很美、轮船很大、码头很大”。这时摄影要完成导演原有的画面架构显然已经不行,为了不偏离导演意图,摄影必须对拍摄分镜头进行修改,从孩子在海滩上玩沙堆中找出要点就是“玩”,重点拍摄“玩”这个行为的大量特写镜头来体现“玩”的乐趣,而孩子们互动的场景体现的是“在一起”,那么就用“在一起跑、在一起踩水”来代替互动的情绪,把向轮船挥手改为向码头挥手等,这样的灵活处理,在使拍摄难度降低的同时,也准确表达了导演的意图。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导演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物情绪和故事发展上,容易忽略了画面产生的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摄影进行补充和二次创作。纪录片摄影在拍摄时,一方面要考虑画面的情绪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画面的剪辑延续性,这都是需要摄影很好地理解导演意图后才能完成的。比如拍摄一段国外医疗队帮助的一个妇女在桥头学唱民歌的场景时,导演想通过这段旋律和歌词表现出思念和感谢的情绪,摄影如何在画面上实现?首先,画面的延伸能让人产生思念,所以需要一些类似从人物移向高山远处的大景或者眼睛和河水的虚实变化的小景;其次,需要一些有动作的、带有“述说”情绪的特写画面,比如人物正在唱歌的嘴型,手里演奏的乐器等;再次,通过节奏切换不同关系的剪辑画面,让观众体会到现场气氛。读懂导演意图后,摄影在现场才能对画面情绪点进行精准把控。
拍摄后:回看素材
每天拍摄结束后,对拍摄素材回看是摄影工作的重要一环。除了能把一天拍摄的内容进行快速地初步剪辑,检查拍摄中有无遗漏之外,更多的是检查摄影对导演意图是否实施得准确。6集纪录片《漓江》中有一个舞龙灯的场景,这是一个实景拍摄的传统民俗活动,没有人能很好地预判和安排整个活动的走向,以及要求活动暂停或反复以配合拍摄,在这种情况下,摄影只能进行跟踪拍摄,导演一开始的想法是——活动的现场和人物关系的捕捉拍摄,但是,经过一天的拍摄后,进行素材回看时发现,所有的素材展现的都是活动现场,缺乏了人物的情绪和活动的氛围。因此,为了实现导演意图,摄影必须改变接下来的拍摄方式。回看素材不但能找到补漏点,还能让导演更好地传达意图,从而能让拍摄更好地实施以达到设想的意图和宣传效果。
总而言之,在纪录片拍摄中,摄影对导演意图的理解至关重要。纪录片摄影想要拍好一部作品,不能只在摄影艺术上去提高,更要深入理解导演意图,用摄影的手法去完成导演的想法。双方的默契与合拍,正是一部优秀纪录片诞生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