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上丝路—天涯比邻》:
打开中外合拍片国际传播新思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2
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开辟市场。 资料图片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外合拍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和跨文化跨国家文明交流的窗口,其国际传播力已被纳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的框架中。其创作逻辑,本质就是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丰硕成果,在国际传播中更巧妙地故事化展现。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广西广播电视台与印尼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海上丝路—天涯比邻》于晚间黄金时段在广西卫视、印尼国家电视台国际频道和苏拉威西频道同步播出,在中国和印尼两国民众间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为论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该片聚焦中国与印尼古往今来的友好交往历史,以及10年来中国和印尼理念高度契合、互为发展机遇,守望相助、合作共赢的历程,讲述了一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跨国情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幸福之路在观众的脑海里烙下深刻的影像记忆,“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核也因此成功转化为观众的情感认同。
关注热点激发情感共鸣
中外合拍纪录片最重要的价值和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主要面向对象国受众传播。因此,寻找两国之间彼此关切的主题,挖掘两国世代友好的传统基因,引发相关视频或话题被双边、多边高度关注,形成二次、三次传播尤为重要。
《海上丝路—天涯比邻》紧紧围绕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时任印尼总统佐科2023年就深化双边往来和推动区域发展所达成的高度共识展开。大量生动的画面,讲述8个涵盖不同领域的精彩故事,既有“金字招牌”的重点合作项目,也有“小而美”的民生改善。
片中通过印尼香料群岛与中国绵延千年的香料之路、印尼留学生投身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等故事呼应了两国领导人关于“继续扩大印尼大宗商品和优质农产品进口,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强在乡村振兴等领域合作”等共识;两国领导人关于“共同拓展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合作,共同促进产业数字化”的共识,通过五菱新能源汽车正在受到更多印尼消费者的青睐,在印尼树立有责任有担当的外企形象的故事得以一一展现;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里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两国员工像家人一样努力工作的群像,使得两国领导人关于“双方要继续搞好综合产业园区合作”的共识,以生动鲜活的影像,走进两国的千家万户;雅万高铁这个中国印尼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从无到有,一步步走入寻常印尼百姓生活的背后,是中国和印尼携手合作、攻坚克难的结果,生动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彰显出高铁项目建设者为实现两国领导人关于“确保雅万高铁项目高标准、高质量,为印尼发展注入加速度”的共识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
就传播效果而言,在热点领域以具体、鲜明的个体形象作为国际传播的载体,更好地适应了受众的文化差异化需求,尽可能实现了传播主体与传播视角上的对等,使中外双方在探求所共同关注热点的过程中实现了情感共鸣。
“他者”叙事引导同向解读
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大约有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和印尼两国最广泛受众的文化背景是截然不同的。以对自我文化熟悉的语境开展纪录片叙事,当然是最准确阐释自我观点的方式,但不易引发对象国受众的共情。同样的信息,如果由对象国的“他者”来传播,更容易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向解读。
例如,在阐释“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这一事实时,由印尼方面自己动情地说出来的感受就更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印尼特尔纳特苏丹宫廷内政部长古纳万说:“特尔纳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中国照亮了这个国家’。”上汽通用公司印尼公司副总经理潘睿君说:“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学到技术和知识,这是对印尼的利好。”印尼亚齐中国—印尼友谊村村民马祖基说:“我希望印尼和中国友好合作,互帮互助,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和平友爱。”把传播的内容直接通过印尼各行各业的民众之口输出,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影像,表达的是对中国最真挚的感情,也最动人。《海上丝路—天涯比邻》不仅生动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如何造福世界、造福人类,还在讲述中国印尼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真实经历、成就与收获过程中,印尼民众参与其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从多个侧面呈现“一带一路”促进印尼的国家发展,构成了较具吸引力的完整叙事,实现了中国故事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相结合、自己讲与别人讲相结合、陈情说理相结合的国际传播初衷。
渲染价值依附减少“折扣”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折扣,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传播者需要巧妙地渲染价值依附。《海上丝路—天涯比邻》在各个人物故事的叙事中都融入了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的动人旋律,营造了独特的视听语言氛围。而在纪录片中通过这首歌塑造视听语言,也有特别的国际传播考量。
中国和印尼同属东方文化,在不同中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印尼很有名的民歌《美丽的梭罗河》在中国也家喻户晓,甚至拥有中文填词的版本,在两国间都传唱度较高。
时任印尼总统佐科曾动情地提到,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形容中国印尼两国关系所经历的不平凡历程。歌中是这样说的:“滚滚波涛流向远方,一直流入海洋。”而中国和印尼的关系发展就像这美丽的梭罗河,越过重重山峦,奔涌向海。
在世界之变纷繁复杂的当下,两国元首明确共建中国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不仅为本地区,也为全球应对挑战,提供了宝贵的东方智慧和亚洲力量。伴随着动人的旋律,纪录片中《美丽的梭罗河》实现了超出歌曲内容本身的价值依附,更多承载了两国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发展使命。
探索有效的传播方式进而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是中外合拍纪录片创作的方向指引。《海上丝路—天涯比邻》并非通过宏大叙事切入重大命题,而是以今溯古,从香料切入,从印尼政府、民间等广泛维度阐述自古双方文明碰撞的火花,又从古今的双方商贸文化交流,引到中国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因为有了中国印尼两国之间历史文明、文化交流与民相亲心相通的互动铺垫,多维度、多时空交错,纪录片的跨国叙事引力一下子被拉满。借“他者”之口,运用巧妙的视听语言,激活共情因子,构建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为国际间主流媒体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中国电视媒体借船出海、借“筒”发声、借台唱戏的一次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