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变奏的余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07
津子围的长篇小说《苹果红了》(沈阳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近日出版。这是横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及新时代大背景,描写辽南城乡巨变的一部小说,也是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的一部作品。
小说以一家三代的生活为场景,以种植苹果为意象,以真善美追求为主线,摹画了一幅人间正剧。它带给读者的,是厚重的家国情怀,是原生态的生命交响。本色再现的时代特征和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构成了独特的多重变奏的余音,令人回味。
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变奏。辽南是“苹果之乡”。地处渤海之滨的鹿鸣山乡山顶村,世世代代见证着苹果花开花落、果实飘香,积淀成别样的乡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文学创作的视野仅仅囿于狭小的一片天地,远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就是说,只有把地域性嵌入到一个民族的绵延不绝的风尚之中,它才会有产生共情的生命力。小说《苹果红了》,正是从辽南地域出发,在刘宝贵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交响中,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百废待兴中艰苦卓绝的奋斗,在改革探索中无怨无悔的付出,在新时代大潮中守正创新的风云际会。
故事性与艺术性的变奏。长篇小说《苹果红了》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以情节和人物刻画取胜。《苹果红了》将一家三代人不同时间发生的故事,置于同一空间结构中交错叙述,彼此又内在相联。在小说每一章节的家庭聚会中,围绕着赡养老人、小楼拆迁、购买原始股、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一系列矛盾,四兄妹不停地斗嘴,刘宝贵老人总是要断喝一声“吃饭也堵不住你的嘴”,却往往是怒而不威。人物之间的对话有亲情,有私利,生活气息浓郁。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变奏。小说的厚重貌似在它的题材上,实则在于历史的跨度和时代的维度。历史性和时代性犹如镜子的两面,一面能照见自己,而另一面则是在为照见自己做着准备。“两间阴暗甚至有些潮湿的小屋,曾经挤过一大家子人,这里承载了刘宝贵大半生的苦恼与快乐,小屋仿佛是一位见证者,在斗转星移的岁月中默默注视着刘宝贵一家,并通过这一时间‘隧道’将已知和未知连接在了一起。”历史纵向的故事,无疑为书写新时代埋下了伏笔。牛顿苹果公司成立了,新时代青年雪芳的这一标新立异之举,牵扯起一家三代的前世今生。新时代铺就的创新之路,使三代人站在了生活的同一赛道上。踔厉奋发的青年人,不仅赢得了上一两代人的理解,也因此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