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的双重滋养

作者:儿童文学评论家、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赵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31


  亲子阅读是以陪伴为核心的阅读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一般阅读行为的典型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形式、意义、方法等层面的特殊性。亲子阅读活动可从婴幼儿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自然结束,结束的时间则取决于亲子双方是否仍有共读的意愿和需求。孩子想读,大人没有时间或意愿陪孩子读,亲子阅读就无从开始,或将很快结束;反之,大人想读,孩子没有时间或意愿读,这一阅读行为也无从延续。当然,后一种情况在幼年期几乎不会出现。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阅读爱好者,亲子阅读则是让这份爱好在孩子心里变得更为光亮、持久的通道。

  在早期亲子阅读阶段,陪伴是与书本同等重要的阅读媒介。与此相应地,大人和孩子“一起读”与“读什么”同样重要。在阅读材料的安全性得到基础保障的前提下,亲子阅读素材的选择可以是自由的、率性的、无拘无束的。最初总是由大人开始挑选和决定,慢慢地,孩子的意志和选择会得到呈现和展示。在幼儿早期阶段,不必担心孩子的阅读趣味只集中在某些话题或物象(比如恐龙)之上,要知道,这是他们未来的眼界、胸怀得以拓展的必要和重要支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读口味会像他的身体一样健康地长大。

  反复阅读是幼儿阅读期最常见的现象,也是亲子阅读中常被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所有阅读的孩子都会经历反复阅读的阶段。许多父母也都曾跟孩子一起读一本书,3遍、5遍甚至10遍、20遍。但是,当这种反复的频率达到50遍、100遍或几百遍时,我们是否仍能坚持?这就值得一问。可以肯定的是,反复阅读是年幼的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吃透”和“消化”一本书。反复阅读都不是简单的讯息重复,而是伴随着不断累积的阅读收获,从字词、句式、片段到知识、情感、思想。只要一个孩子还在坚持对同一本书的反复阅读,就说明他感到还没有“吃够”这本书的内容和营养。如果我们能够从这样的反复阅读中看见一个孩子对待一本书的自发而极致的耐性,一定会为此惊叹。长大后的我们,还能像这个孩子一样,如此专一、坚持、毫无倦怠地对待一本书或任何其他需要努力的事情吗?

  亲子阅读应该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阅读节奏、趣味等,不过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父母调整、优化共读中的亲子相处模式。我想强调的是,在亲子阅读中,成人的感受和情绪也应该被充分看见和尊重。带着强迫或不满的负面情绪参与亲子阅读,既非这一阅读活动的本义,也会影响其有效开展。因此,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实在感到不满,也可以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尝试一些引入新书的方法。比如,对孩子说:今天我们读两本书,一本是你喜欢的,一本是我喜欢的。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温和地坚持你的决定。让孩子看到,一件事情不是由“我”独断,而是双方在彼此的尊重、体谅和爱护中共同商议、决定,这也是亲子阅读能够带来的重要教育和学习。换言之,亲子阅读不但是一种共读的行为,也是一种共处的方式,孩子从中不但学习阅读,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

  提升亲子阅读质量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讨论正在读的书。这种讨论比较适合年龄稍长的幼儿以及小学阶段的孩子。孩子和大人在阅读过程中的任何发现,都可作为讨论的素材。讨论一本书讲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讨论它为什么让我们感到好玩,讨论我们喜不喜欢故事里的角色以及为什么,等等。当然,也可以讨论这本书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更好……尽管大人都希望孩子读世界上最好的书,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阅读一定会有自己的选择和偏好。这个世界上有好书,也有坏书,更有许多优点和缺点并存的书,终有一天,所有这些书都会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和选择中。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和孩子一起谈论,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对待图书的理性的观念、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辨析的能力。在亲子阅读的讨论中,应避免使用易让孩子警惕和反感的考问模式,而是大人、小孩一起,就眼前翻开的这本书,平等地对话,真诚地交流。

  这一切是对孩子和成人的双重考验。从阅读的理解、耐心到谈论一本书的能力,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这一切也是对孩子和成人的双重滋养。在亲子阅读中,孩子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因有成人的陪伴而变得轻捷愉悦、心神安宁。而他们新鲜的敏锐、好奇,还有源源不竭的生长的渴望与力量,也会在阅读的陪伴中,不断点燃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