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深度阅读中成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31
阅读至关重要,这已毋庸置疑,但在关于阅读的话题却时常被阐述、讨论和分享。
当我们坐地铁、公交或在路上行走的时候,目光所及之处,大多数人在用手机看各类或长或短的视频。当我们看重视觉而非语言,并且更愿意关心屏幕中的画面而非书本上的文字,那么我们的“阅读式大脑”就会逐渐转变为“数字式大脑”。
在我看来,“阅读式大脑”帮助我们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对于少年儿童而言,阅读即学习。其中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是孩子们进入深度阅读,发育“阅读式大脑”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有儿童文学学者指出,“儿童文学即使不是直接表现童年生活内容的作品,也往往会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趣味和审美心理特征。”因此,青少年可以借助儿童文学情感与审美的通道,达成同自我或是与他人之间的深度连接,从而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汲取生命经验、建构认知图景、形成主体意识,成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部分。
曹文轩曾说,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可以帮助孩子们丰富经验并创造经验。确实,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是将自己的特别经验复述于人,还在于他们常仰望星空,利用自己的创新能力,试图创造知识,以引发新的经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引导孩子们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新意,或者由此出发去探索更多未曾触摸和经历的领域。
文学作品能使我们认识到故事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存在的相似性,由此我们得以认识自身同他人的联系——他人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带着孩子去感性地体验他人的经历,借助这种经历给他们以发人深省的启迪。而这是需要通过“深度阅读”去实践和抵达的。
一方面是视频化阅读会削弱我们对于复杂的、奇特的事物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功利化阅读,损伤了阅读的乐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可以改变命运,但不仅仅是一些现实的获得,而是增加精神的高度和生命的厚度。另外,如果家长以是否有利于学业的价值标准来选择阅读的内容,而忽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内在需求,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通常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特别想提一点的是,希望在面向少年儿童做阅读推广或阅读素养教育工作的时候,也要引导少年儿童阅读少儿类报刊。在报刊阅读逐渐淡出成人阅读视野,阅读习惯在消逝的时候,少儿类报刊依然是少年儿童阅读的重要资源。
如果说一本书是一道菜,那么一份报刊就是一桌菜。就拿儿童文学类期刊来说,通常每期会刊登小说、童话、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体裁的短篇作品,而每一篇作品都是由不同作者创作的,不仅题材丰富,而且风格多样,可以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作品,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不同的构思立意,不同的情思趣味。而且短篇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积累语言学习和运用方面的经验,也颇有裨益。
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所著的《阅读史》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遭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阅读应如本能一样化入少年儿童的血肉,而且也将超越本能,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确证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塑造自我,并且去创造更生动丰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