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科学阅读的人生启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31
科学的世界绚丽多彩,科学的身影无处不在。“科学上的有些东西是深具魅力的,少许微不足道的事实就可以引出一大堆猜想。”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借其作品主人公讲出的一句话,让我思之再三,颇有感触,因为我在少年时代就曾有幸感受过这样的魅力,并且延续了关联中的思考,得到了颇受其益的智慧启迪。
记得是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向数学老师发问:“为什么把平角定为180度,而不是100度或200度?”老师答复我说:“这是早就定下来的数学规则呀。”但这并不能令我满意。
后来,我从一本科普书上读到:古巴比伦人崇拜太阳,他们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在天空中划过一个半圆弧,而这个半圆弧的弧长正好相当于180个太阳(当然是视觉中的太阳)的累加,于是他们就把平角定为180度,整圆自然就是360度了。
原来如此!我又惊讶又兴奋,仿佛自己在科学上有了一个新发现,由此我便爱上了数学。
过后不久,我又在课外阅读中看到了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更感欣喜和振奋。这故事说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有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名叫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5—前194年),他是一位数学家、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有一天,他在读书时留意到一个记述:在赛印南部前哨,靠近尼罗河的一条大瀑布的附近,如果选择在6月21日(夏至)的正午竖一根与地面垂直的木棍,那么,该木棍并不会有影子。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时间越向正午推移,庙宇廊柱投下的影子长度就越短,直到正午时分,影子完全消失。此时在深井的水中能够看到太阳的倒影,太阳正位于头顶上方。
这是一项很容易被其他人忽略的观测。木棍、阴影、井中的倒影、太阳的位置——这些简单的日常事物可能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作为科学家的埃拉托色尼显然不会放过对这些日常事物的观察,他问自己:为什么在同一时刻,位于赛印城的木棍没有阴影,而位于他身居的亚历山大城的木棍却会投下明显的阴影呢?他认为,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地球的表面是弯曲的。
后来,他根据亚历山大和赛印两地观测到的影子长度差异,推测出两地沿地球表面的角距离大约是7度。如果想象两根木棍可以延伸至地球中心,那么它们的交角为7度。7度差不多是整个圆周的50分之一。而已知亚历山大和赛印两地相距约800千米,800×50=40000,也就是说,地球的周长应该约为40000千米。
这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的答案了(今天我们知道地球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而埃拉托色尼用的工具只有木棍、眼睛、双脚、大脑和他所具备的科学思维。2200多年前他就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成为第一个精确测量出地球大小的人。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后人根据埃拉托色尼估测的地球大小重新绘制了世界地图,新地图表明亚洲离欧洲的距离比实际距离要近得多,这激励了意大利航海家和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向西航行的壮举。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终结了东西半球的彼此隔绝,启动了人类全球化的最初进程,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到了1600年前,人类已知的世界范围已经加倍于前。人们的想象力不仅游走全世界,而且向上深入天空。我们的眼光已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上的某一点空间,而是扩及整个地球。地平线的消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局面到来。
连带来看,是不是可以说,古人埃拉托色尼的阅读、观察与思考改变了世界,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上,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在优秀的科普作品、科幻作品的熏陶和影响下走进科学世界的。而他们的努力探索、敢为人先,终以创新成果将昨日之梦想化为今日之现实,进而又拓展了学科的边界、扩充了知识的疆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在那些优秀的科普作品、科幻作品中,对奇思妙想的科学解读,对新异事物的形象描述,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引导,对创新创造的理性思考,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这对增进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锤炼理性思维,进而追求科学人生,实现自己的梦,都大有裨益。
在我看来,科学方面的阅读,既有知识的增长,也有智慧的增进,更有思想境界的提升,当然也会有一种心灵的放松,一种理解事物和思想的乐趣。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祝愿少年朋友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