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阅读记忆

作者:刘海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31


  我开始阅读启蒙时书很少,还好我的父亲和母亲比较重视我的阅读,他们有点文化但不高,他们一直给我订刊物,有《小朋友》《少年文艺》和《红领巾》。《中国少年报》那时限制订阅,一个班只有两三份订阅名额,成绩好的学生才能订上,我不是好学生,但会借好学生的看。再就是看书,有时候父母亲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店里儿童读物不多,买了《强盗的女儿》《五彩路》等。其他就是到处找书看,我们那个年龄的人读书经历大同小异,早早地读一些能找到的成人读物,比如“三红一创”“青山保林”,还有一些苏联小说,如《叶尔绍夫兄弟》《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三个穿灰大衣的人》等,其他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小学阶段读的。

  我还读一些实用性的书,那时学习打乒乓球,没有教练,就到书店买教打乒乓球的书,上面有图有文字,看着图学习握拍,是大钳式还是小钳式反复斟酌,练习步法也是看着书摆脚,图上有黑脚印和白脚印,要由黑脚印移到白脚印,至于是跳过去还是挪过去书上没说,以至于打球蹦蹦跳跳,有了教练后被训斥哪能像兔子跳。游泳也是看着书学会的。这些我都写到我的作品里。这个阶段很重要,使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后来我入伍当兵,还是到处找书读。主要到新华书店买鲁迅著作的单行本。那时迷恋军事,梦想去打仗,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有什捷缅科的《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朱可夫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等。拉练时把书放在背包里背着,也不怕重,熄灯后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因为没有正经八百上过学,读书就不系统,杂乱无章。

  后来我进了出版社当编辑,倒也不是没有好处,编辑需要各种知识,起码要知道个大概,哪怕是十分冷门的知识,到时候能大体辨析和有地方去找根据。那个时候,连《赤脚医生手册》和农业推广这种书碰到也读,所以有些常识就往往了解。

  现在主要精力多用来写作,年纪大了,要合理用眼,读书的选择性就强了,更多的是读对我的写作有用的书。最近读了觉得比较感兴趣的是亚美尼亚裔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的短篇小说集《我叫阿剌木》,是作家写童年的生活,笔法平实而幽默,篇幅不长,篇篇精彩。这本书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吕叔湘先生翻译的,译笔简练、韵味十足,值得细读。后面还有叶圣陶先生写的后记,分析了作品和译笔,简直就是上一门写作课,书我读了好几遍。这本书是托朋友在旧书网上买的,似乎没有再出新的版本。


  推荐图书

  

  《有什么东西我买不来》

  贾玉倩 著

  王祖民 王莺 绘

  青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