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策划“5·12防灾减灾日科普”特别报道

用小案例解读防灾新问题

作者:本报记者 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14

  今年的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1日—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三湘都市报》策划推出了“假如危险来临——5·12防灾减灾日科普”特别报道,用4个版面的篇幅,将报道内容从现象、预测、指南几个方面进行呈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真实有效的防灾减灾知识。

  生动例子贴近本地读者

  《三湘都市报》的“假如危险来临——5·12防灾减灾日科普”特别报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每个部分用一个版面进行呈现,头版则是封面,并配发卷首语,进行总体概括,整体结构清晰有条理,从一开始就让读者有阅读的兴趣。

  卷首语提到:“刚过完一个春天的2024年似乎有点魔幻:强寒潮、龙卷风、大暴雨一个接一个影响着我们,似乎以往罕见的极端天气,如今已是家常便饭。”在封面版的卷首语部分,文字内容没有选择概括性的文字,而是从今年的最新天气等切入,进而引出问题——面对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同时,《三湘都市报》作为湖南的媒体,还在卷首语中特意提到了湖南省的相关做法。比如,湖南省2024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做法。

  2版的报道内容主要是以某些极端天气为例进行切入,提出应对之策。可以看到,特别报道在一些例子的选取上也更加注重本地深耕、贴近湖南当地情况,对湖南读者更具有参考性。例如,“假如危险来临——5·12防灾减灾日科普”特别报道就提到:“整个2024年的4月,对南方地区的人们来说都是‘水深火热’的一个月。4月结束,广东、江西今年都迎来了有气象记录以来雨最多的一个4月,湖南、浙江、福建、重庆、四川降雨之多排到历史第二。”版面中所举的例子,选取了与湖南相近的省份,作为都市报来说,对于受众十分具有针对性。

  在3版的内容中,特别报道所进行的预测也以湖南省和周边省份为主。在对雨量进行预测时,就以“湖南主要降雨量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小标题,简明扼要地把重点信息进行重点呈现。同时,报道还特意采访到相关领域专家提供权威专业的信息——“湖南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专家谢益军表示,预计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期间主要的降温降雨过程出现在:5月26日至28日、6月1日至3日、6月6日至8日。”专家提供的信息,专业性强,且日期精准,参考价值高。

  防灾减灾知识巧妙科普

  《三湘都市报》此次“假如危险来临——5·12防灾减灾日科普”特别报道,将那些较为专业的名词或概念,进行生动形象的解释,让读者听得懂、看得明白,可以说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防灾减灾知识传递给了读者。

  同时,《三湘都市报》在特别报道中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如2版的防灾减灾小问答部分,就有着很好的互动效果。在一问一答之间,一些基本的知识便传递给读者。例如,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何定在“5·12”?你认识这个标志吗?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高法律性文件是哪个?一连串问题的发出后,紧接着的便是详细准确的科普讲解,不仅不枯燥,反而增添不少趣味性。

  而在3版的“预测”内容中,《三湘都市报》提到了早在今年4月,国家气候中心就发出提醒:“预计厄尔尼诺事件将于近期结束;进入夏季后,可能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但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又分别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有些读者或许并不了解。《三湘都市报》在提到这些内容时,也进行了相关解释。向大家讲述这两种现象都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都与某些地区的持续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有关。这样的内容不仅让人读后入脑入心,更体现出媒体充分考虑到不同受众群体的阅读需要,提供的全面而细致的知识解答。

  4版的内容主要为“指南”。《三湘都市报》巧妙利用版面设计,将一些自救办法罗列出来。面对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假如危险来临——5·12防灾减灾日科普”特别报道将不同的自救办法进行分门别类,用不同的框线分割。例如,地震自救指南、洪涝自救指南、泥石流自救指南、台风自救指南和火灾自救指南被清晰地一一呈现,不仅视觉效果好,而且也让读者阅读时更加方便。

  此外,《三湘都市报》在此次“假如危险来临——5·12防灾减灾日科普”特别报道中,还将不少版面的报道内容进行了视频化的呈现,将视频报道的二维码附在其纸质版面,让读者可以选择观看不同形式的报道。同时,在封面版中还附有整个专题页面新媒体端的二维码链接。然而,略微遗憾的就是,新媒体专题页面的内容基本都是以纸端内容为主,如果能略微丰富完善,内容则将更为全面和丰富立体。但总体而言,《三湘都市报》的“假如危险来临——5·12防灾减灾日科普”特别报道是值得点赞的一次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