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欢记》:吹来一股海派新风

作者:程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24


  电视剧《承欢记》中女主角的名字取“承欢膝下”之意,又带着积极乐观的意味,这使得该剧励志成长与家庭亲情的主题十分明确。剧集改编自亦舒的同名小说,故事从上海苏州河畔普通人家的女孩麦承欢讲起,29岁的她一直以来都是父母的乖女儿,与相恋3年的男友辛家亮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可谁知男友刻意隐瞒了富二代身份,让这一切失去了平衡;另一边,女主角的母亲刘婉玉不断以爱之名,没有边界感地参与她的生活,这让承欢逐渐筋疲力尽;与此相对的,工作中“闯入”她世界的精英上司姚志明成了她的欢喜冤家……这些隐藏在家庭、爱情与事业中的种种危机,让承欢意识到,唯有自己奋斗得来的幸福才最为坚实。一次次的选择蜕变与成长之中,承欢在“承欢父母”和“忠于自我”之间努力求索,找到了与家人和谐相处的亲情密码。

  剧集叙事的3条线索各自清晰又相互交织,呈现了真实丰满的生活细节和清新自然的风格气息:在最主要的亲情线上,祖孙三代围绕家庭、婚姻、独立、自我价值等议题,代际矛盾冲突渐次展开,三代人之间的呵护与反哺最终指向的是温情。让人似曾相识却又感慨唏嘘的是,剧集中通过情节和人物传达出这样的观念:长大后的我们要像小时候父母耐心等候我们一样,按下暂停键等一等他们,让亲情在守望中踏实落地。这如一层被突然捅破的窗户纸,让亲情主题得以动人附着。

  剧中的爱情线尺寸精当,“甜咸”合适,也很养眼舒心:女主角与善意伪装成穷小子的富二代,因为双方家庭之间的议亲博弈,逐渐走向爱意消亡,而后在与真性情但故作高冷的上司的相处之中,逐渐习得平等相爱的真谛,引发观众对于爱情及婚姻话题的热议。此外,剧中叠加其间且带有追忆感的“父母爱情”也很真挚动人。

  事业线是女主角找到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主要场域:职场商战等这些常见情节在这部剧集中被处理得举重若轻,商战中夹杂着家族史、城市史与职业理想情怀。麦承欢从平凡没有野心,到渐渐发掘自我潜力,凭借坚韧、努力、不屈和决心,在获得机遇时牢牢把握住,成就了一番事业。

  作为“上海出品”,《承欢记》在剧情和置景上包裹着的当代都市感与海派文化元素令人瞩目。剧集完整搭建了以上海三和里为原型的弄堂、以思南公馆为参考的老洋房,同时,在瑞金宾馆、原远东饭店、原卜内门大楼、文艺医院等10多处上海百年历史建筑等实景地取景拍摄,展现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海派气质。并且,通过地铁、共享单车、露天双层巴士、苏州河景观步道等多元交通出行方式,营造出上海生活的都市气息。

  近些年来,新海派电视剧潮流渐成,家长里短的市井风已经转化为现代感很强的都市味,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个体成长、不断演变的家庭关系、聚焦当下的社会话题等,共同交织成新层面上的烟火气。在这一维度上,《承欢记》更进一步进行了综合与创新:吴彦姝(麦祖母)身上有着老上海的优雅气质,何赛飞(麦母)身上交织着源于黄山老街的传统戏曲范儿和上海弄堂生活的“地气”,而杨紫(麦承欢)则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都市活力,三者结合在一起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海纳百川、兼容开放的都市风情画卷。

  从风格和类型上说,《承欢记》融合创新的策略意识也很自觉和有效。母女、情侣、父母之间的生活磕碰,男女主角之间的误会和错位,女主角和男主角身边“好事者”的互动等,这些都为该剧营造喜剧感打下了情境基础,健康写实与都市言情之间的平衡也构建了正剧与轻喜剧的类型融合。整体来看,《承欢记》是一部制作精良、诚意满满的展现当代上海全景式生活的电视剧,借助美食、服饰、建筑、方言等载体,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多角度真实呈现生活,以温情、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拒绝传递焦虑,主张相互理解、共同成长、彼此守望,可谓是都市情感话题剧里的一股海派新风。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