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涨粉2000余万——

解码中国蓝新闻的逆袭之路

作者:施晨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24

  中国蓝新闻紧盯“农户沼虾死亡 政府紧急救助”进展,做好跟进报道。资料图片


  一年多来,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的“中国蓝新闻”品牌被进一步擦亮,新闻传播质效显著提升。2024年前3个月,中国蓝新闻微博全国热搜超百个,短视频账号平均每天点击量超1.3亿次,视频号稳居全国民生榜单前10名,抖音号也被列入抖音平台优质账号。根据《收视中国》近期发布的CSM省级台新闻融合传播指数,中国蓝新闻被其称为年度黑马。

  2023年春节前后,中国蓝新闻矩阵全网粉丝数还停留在465万,如今,粉丝数已增加到2600万,一年涨粉2000余万。这一条逆袭之路,中国蓝新闻矩阵是如何走出来的?

  进一步提升作品“优质原创”的能力。原创优质内容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全媒体时代,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渠道可以改变,但内容为王依然是不变的法则。而且,在平台整体流量、粉丝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优质原创显得愈发重要。可以说,谁能掌握优质原创的这个内功,谁就掌握了亿级传播的流量密码。为此,中国蓝新闻2023年上半年提出了“全国抓热点、天天有直播”的全新打法。在一线采访、现场报道、出镜直播等方向发力,努力深入热点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例如,缅北电诈是去年的年度热词,中国蓝新闻是较早关注并介入相关报道的主流媒体之一。推出的“缅北惊魂500日与夜”系列短视频,聚焦缅北电诈窝点被困人员阿保的案件。这组短视频多场景、全方位、多视角地还原了此案的完整过程,长跨度、跟踪式的报道使新闻作品不仅有厚度,更有品质。一经推出,引爆全网,全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超过4亿,一度成为缅北电诈类报道的典型案例。一年多来,从浙江救援队赴土耳其救灾到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从回浦中学男篮队夺得全国总冠军到C919大飞机首飞,从杭州亚运会到河北涿州抗洪……中国蓝新闻始终冲在热点第一线,仅直播就做了近300场,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进一步提升热点“二次传播”的能力。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传统媒体在抢占第一时间上已经不占优势,当事人甚至是旁观者都会在网络上形成首次传播。这时候,主流媒体依旧可以积极抢抓“第二落点”,增强设置议题的能力,延伸和打造整个传播链路,做好二次传播,甚至三次、四次的后续传播。2024年3月下旬,一位名叫王喜乐的“95后”姑娘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上发布“实名点赞浙江政务服务”的长文,引起了部分网友的关注。因为家里养殖的沼虾大量死亡,她向浙江省政务平台“浙里办”留言求助,没想到立刻得到了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回复,在专家的帮助下一天就解决了难题。中国蓝新闻编辑看到长文后,立刻联系当事人和省农业农村厅了解相关情况,发布微博推文和话题,形成了有效的二次传播。在中国蓝新闻的强力推动和运营下,这个紧急求助背后所体现的浙江速度,迅速登上微博全国热搜榜,引发全网关注。在这波报道火爆后,中国蓝新闻继续紧盯事件后续进展,持续拓展传播热度高度、延伸报道广度深度。针对专家回访、当事人送锦旗、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回应等后续动态,跟进做好传播,形成了较好的报道链路,全网点击总量超1.5亿次。

  进一步提升评论“快速反应”的能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评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评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补充,更是传递观点、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众声喧哗是当前线上舆论环境的常态,围绕某些人物、事件的舆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形成到爆发的历程。因此,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也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针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迅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中国蓝新闻从去年开始,推出了“中国蓝时评”“联播连连看”“今日平说”“蓝媒热评”等融媒特色评论类和观察类产品,用原创精品阐释观点态度,为中国蓝新闻品牌的打造赋能。以“今日平说”“蓝媒热评”为例,去年至今已经推出近500篇新媒体评论,目标是做新时代优质观点产品的输出者,稿件由记者在业余时间完成,提供对热点时事、经济大势等的独特看法。以去年快递小哥彭清林跳桥救人事件为例,事件一发生,中国蓝新闻记者就在彭清林录笔录的派出所外对他进行了采访,并推出了《这一跳,你屏蔽了所有的算法》的评论。评论里有理性的数据计算,也有感性的细节分析,提出了“能计算的是时间和风险,不能计算的是人的勇气和光辉”等观点,稿件一经推出,就被浙江全省数十家新媒体转发,引发网友共鸣。

  进一步提升账号“合纵连横”的能力。社交媒体账号运营单打独斗是死路一条。2023年以来,中国蓝新闻深耕“全国热点新闻直播联盟”资源,充分链接央媒新媒体平台,同时协同澎湃新闻、看看新闻、荔枝新闻、四川观察、大象新闻、闪电新闻等兄弟单位。中国蓝新闻矩阵号的运营小编,每个人都联络20个以上的全国大号,共建话题、相互赋能,在全国热点流量池不断滚雪球,同时依托自身账号矩阵,搅动话题,轮动推流。《非洲“玫瑰”回娘家》就是多个矩阵共建话题、账号协同的一个典型案例。非洲姑娘Rose10年前嫁到浙江丽水,目前是一名网红达人,去年她回到非洲娘家,浙江广电《1818黄金眼》栏目的记者行进式记录了她的“万里归乡路”。随后,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Rose受邀参加相关专题论坛。几个月时间,中国蓝新闻记者协同《1818黄金眼》,素材共享、形式互补、话题共创,同时联动新华社、央视新闻等账号,推出了《Rose回娘家》《“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等多件产品,有关短视频还被乌干达驻华大使馆的账号转发,相关话题全网总点击量高达32亿,用较大声量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铺就的“丝路金桥”。

  进一步提升人员“创业干事”的氛围。媒体融合、报道升级,是一个不断垒高递进的过程,要相信年轻人,充分调动年轻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去年,中国蓝新闻从机构改革入手,奋力推进重组重构重塑,在新媒体端打破了原有的部门制,进行了战队长的选拔,经部门民主推荐、个人自荐、差额选拔、竞聘演讲等环节,从原来的3个部门变成了7支战队,战队长大部分是“90后”,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部门人员整合重组、考核机制焕新,充分调动和激发部门融合内生动力。同时,明确量化考核的目标,通过KPI的导向作用,突出每个战队的主攻方向,细化、具化到月的考核目标,通过对评价结果晾晒比拼激发员工干劲,全力奔跑新赛道。正是通过一支支战队的不懈努力,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的用户数,微博微信短视频的传播量、互动量以及网络直播量等关键指标有了爆发式增长,中国蓝新闻品牌不断被擦亮,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引导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系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主编)